星期三, 2月 16, 2011

初學辯經時的經驗與想法(下)


■ 文/洛桑蔣千


開發超越寫筆記速度的分析力


辯經場的氣氛會促使學習者在現場快速的推演下一步思考,並且
馬上提問及回答,使得我們不得不在沒有書本時,逼迫訓練自己在腦
海中迅速的綜合、分析、推演理路的能力。

在腦海中推演與以筆記來推演有點不同的是:我們的思考速度絕
對比寫筆記的速度快上許多倍,思考速度快的人,可能已經推演到第
七、八個步驟並找到了一些問題與疑點,可以專注著地在腦海中反覆
檢視,就像下象棋一樣,熟悉技巧的人一樣可以在心裡推演戰況。若
一字一字的寫筆記,可能才寫到第二、三步,也拖慢了思考速度,剝
奪了思考的深度。

當然,這並不抹煞寫筆記的其他好處。而對於修行有幫助的思考
,最好不要只放在筆記簿裡,更該經常串習而熟練,慢慢就會在腦海
中烙下痕跡,筆記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辯經思考有了雛形時,
寫筆記時就不需寫出所有的想法,可能只需記關鍵的爭議點及當時安
立出最好的答案,屆時只需用理路還原整個爭議過程即可。而理路思
考速度越快越清晰,就能在更短時間內準確分析複雜的狀況。

遷移學習經驗

另外,熟悉理路到一個程度時,就能輕鬆地遷移學習經驗到其他
的科目上,往往能透過理路引出更深的見地,帶來更多面的感受。往
後深入經論時也能幫助理解速度,縮短學習時間。

例如以「當有眾生傷害我們時,我們應該把他們心中的煩惱當敵
人,而不該把他們當敵人,善巧的幫助他們脫離煩惱」這句話來說,
若能夠看其中的原理是「真正的敵人躲在心中,別弄錯敵人‎」。在看
到自己有「世界上太多嫉妒我、嗔恨我、輕視我、欺負我、自私想佔
我便宜的人,為了要幫他們而成佛,光想就知道會很累,我還是趁早
打退堂鼓好,免得白遭罪,求自己解脫還比較實際一點」的心態時,
也能透過原理舉一反三的想到「真糟糕,我被自己心中的煩惱和我愛
執牽制,障礙我去獲得更多功德而不自知,反而認錯敵人,不先殺自
己心中的煩惱和我愛執,反而先拋棄了自己的福田,吃虧可吃大了」
,善巧地轉化錯誤的思考。有不同背景的人,透過同一句話也能透過
理路看到不同利益修行的思考。

在習慣用理路分析架構時,就很容易開展從原理分析事情的能力
,遇到狀況時能多方面地辨別,釐出正確的選擇而不被表象矇騙。在
閱讀經論時,能運用這些原理來看一些具體的事例,也更能看出佛菩
薩們在引導各種修行思考時,其智慧之言中隱藏的善巧思路,活用這
些思路於類似的狀況。

已發展成熟的啟發式僧伽教育
學僧在學習攝類學時,不外乎上課、自己閱讀思考、背誦以及去
辯經場練習,其中最重視的部分是發現問題,並提出來深入探討,除
了理解攝類學中的基礎名相外,更重要的目的在於打通邏輯思維,在
腦海中建立一套清楚的理路分析架構。因此,老師在上課時一定會提
出一些疑惑,常常不給答案地讓學僧去辯經場上解決。

此時學僧就不得不扮演積極思考的角色,因為老師講過的還是老
師的,要在辯經場上開口呈現理路時,自己就得重新組織經典的內容
,反覆地檢視、批判,思考其中是否有不合理之處,用理路來串起每
個點的關連性,並模擬實際上場的情景。

這跟單向只給答案的填式鴨教學最大的不同點是:往後就算忘記
了之前學習過的某些內容,由於理解性的思考在腦中的半衰期較長,
學習者可以很容易地透過理路找出當初的疑惑並且靠自己肯定答案;
而許多填鴨式的答案,若沒有好的疑惑來彰顯,也看不出其中的價值
。這套教育模式應被重視、保存、推廣、發揚且流傳。

本文擷取自《辯經練習手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