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桑蔣千
■
由於認知不像顏色用眼識就可以看見,若不觀察分辨其運
作的來龍去脈,很難抓出哪裡出了問題。舉幾個簡單例子說明
辯經的思考可以用來分析認知過程!
阿智是個疑心病重的人,經商失敗後,家徒四壁的他去找
老友小錦聊天,但小錦對他卻不是很熱絡,表情也很冷淡,連
茶水都懶得倒。阿智就推論「因為知道我現在狀況不好,所以
就瞧不起我。」每當看到朋友們臉上出現冷淡表情時,他都如
此反射性的推論,導致他常常講出一些負面的話,傷了許多朋
友,當然也包括小錦。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發覺阿智的
推論是「只要是表情冷淡的朋友」,就一定是「瞧不起我的朋
友」。
也許阿智的朋友當中有這樣的人,但小錦卻不是!小錦是
因為得了肝癌,對生活周遭的一切失去了興趣,當老朋友到來
,也提不起精神招呼。過了一年,小錦也因癌症過世。生活中
有許多誤會,都是因為缺少正確的觀察,透過錯誤的推論而造
成彼此的遺憾。
「我打電話給他,他兩個鐘頭都沒回我」就代表他一定「
不在意我」,「對方眼神不對勁」,就代表他一定「對我有惡
意」,許多認知都是透過錯誤的因相而產生的,會帶來許多無
謂的負面情緒。
又譬如我們對某人滿懷期待,當這個期待落空時,我們心
裡想著:「他對我不是很好!」當我們習慣這樣的表達時,漸
漸地,這句話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他對我不好」,因而產生埋
怨等情緒!這當中,我們的認知多了一層跳躍,也就是「若是
『對我不是很好的人』,被是『對我不好的人』周遍!」,亦
即「若是對我不是很好的人,就是對我不好的人」。但若我們
再想想某些對我們不好不壞的人,他們對我不是很好,卻也不
是對我「不好」,就會看到自己的思考出了問題,有好的思考
方式讓自己逃出牛角尖。
認知的過程當中,會形成許多推論,有對有錯,這也是辯
經當中一直提到「若是甲,就一定是乙嗎?」,「某甲有法,
其是乙的原因為何?」若養成了這樣的分析習慣,就更有機會
找出自己判斷上的盲點,對尚未確認的事保持持續觀察的態度
,避免許多錯誤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