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您好,有人說學攝類學,比念文殊咒開智慧還厲害,有些人就跟我講不要念文殊咒了,那我們要捨棄念文殊咒,只學攝類學嗎?可以在這方面請教法師的觀點嗎?
如果是佛經中傳的咒語,都不應隨意誹謗、捨棄。
文殊咒的功德不可思議,不是隨意能替代的,我們說文殊菩薩能代表一切諸佛的智慧都不為過,我們說學習攝類學能大大增長智慧是沒問題的,攝類學的確有大功德,但我們說學習攝類學,就能超越念修文殊咒的全部功德,並不合理,這與佛經亦不隨順,我們在此論述上要非常謹慎。
甚至就像你說有人說「文殊咒都可以捨棄了」,我只能說這是對文殊菩薩的大功德太不了解了。
文殊咒不只是在南瞻部洲流傳,在各個佛世界都廣大的流傳著,因為文殊是三世諸佛之師,諸佛能成佛,過去都仰賴著文殊的扶持,令開大智慧,文殊現在也在各個佛世界說法,成就一切眾生,就像他過去成就諸佛一樣。
佛陀在《佛說放鉢經》中對舍利弗說他往昔是如何被文殊菩薩引導:「在無數劫之前,有一位佛名叫羅陀那祇,當時有位名為惹那羅耶的菩薩,他入城托缽乞食,從城中回來。有位乳母抱著長者的兒子,名惟摩羅波休,見到這位沙門拿著鉢,就靠近過去。惹那羅耶菩薩把鉢中石蜜餅給此子,此子吃得非常美味。」
「那羅耶菩薩藉此緣起,善巧地引導小兒,又給了小兒一份石蜜餅,把小兒惟摩羅波休引導到羅陀那祇如來處,小兒見到如來心生大歡喜,覺得佛長得實在太好了、太莊嚴了,惹那羅耶菩薩就繼續引導他供養如來,小兒生大歡喜而自己說道:『我每天以餅供養佛、菩薩與比丘們,作滿七天,我必得大福報,此功德也會讓我未來成佛。』」
「當時引導小兒去造成佛大福報的惹那羅耶菩薩,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而當時的小兒,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說放鉢經》曰:「此是本時恩也。惹那羅耶菩薩,今文殊是也。時小兒維摩羅波休者,我身是也。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南瞻部洲,攝類學是佛教一門開大智慧的法門,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要跟文殊的智慧相比,它就是一門法門,而文殊的智慧是全面性的,不管是小乘、大乘、密續,在各個佛國開展出來的無量智慧法門,只要是牽扯到佛法智慧,必定會與文殊相應。
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攝類學這一門科目,也是文殊智慧在南瞻部洲所引發的一個法門,寫攝類學的人,甚至都可以說是透過文殊的加持而著作的。
攝類學的法流來自於量論,而量論的開創者陳那菩薩,也是多方面受到文殊的教導與調伏,量論方得流傳。
當時陳那菩薩在岩壁上寫下論述,三次被外道惡意塗抹,外道想藉此攻擊、羞辱他,陳那菩薩後來直面外道,就算把外道給辯倒了,對方還是冥頑不靈,他覺得自己連一個外道都調伏不了,那還寫什麼論呢?
他當時心灰意冷,將寫書的石板往天上一扔,說此石板一旦落地,我就放棄此造論之事業。文殊菩薩當下現身,在空中接住石板,對他諸多開導與鼓勵,並對他說:「你的著作會成為後世者之眼目」,陳那菩薩因此寫出了《集量論》,此論又稱量經,乃一切量論的始祖典籍。
由此可知,量論的產生,是受到文殊的善妙啟發,方得流傳後世,後代寫攝類學的作者們,在其著作中一開頭,也都會禮敬、讚嘆文殊。
因此,文殊咒跟學攝類學完全是不矛盾的,念誦文殊咒,反而能增長你學習攝類學的智慧,此二法門體性上是互相扶持的,而非互相排斥的,要看到這個本質,否則很容易就會造大謗法罪。
學僧在剛進寺廟裡學習攝類學時,師長們也會引導大家平時就多持誦文殊咒,這對你理解攝類學、增長智慧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我們了解這整個背景後,我們在學習攝類學以及量論時,我們都說要憶念師長的功德,那我們此時更該憶念文殊這位大師長的功德,祂是諸佛的老師,今日我們能學到這些法門,都是文殊的大加持力所致。
量論、攝類學此二開智慧的法門非常殊勝,但也只是文殊大海功德水中之一滴,回溯到佛陀時代,我們可以在諸多佛經中看到,很多時候佛陀都在講法現場,卻也會把講法的部份交給文殊菩薩去論述,各種法門都需要文殊菩薩去開啟,因為祂就是智慧的代表。
在諸多殊勝的大菩薩中,為什麼就只稱祂為法王子,這名號並不是隨意稱呼的,文殊菩薩自己也是非常謙虛的,在各方面承事、禮拜釋迦牟尼佛,因為一世界不現二佛,因此文殊甚至要壓縮自己的狀態,出現在我們面前,也出現在各個佛世界輔佐該世界的如來,利益該世界的眾生。
《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
事實上,文殊本身在過去已成佛,現在也成佛,未來也將成佛,要看到佛經中明白講到文殊是三世都成佛的大菩薩,這是非常稀有的。
從過去佛來說:
《菩薩瓔珞經》曰:「爾時,大身如來,說法清淨無形不可見,豈異人乎?莫造斯觀。何以故?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云:「汝謂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從現在佛來說:
《央掘魔羅經》云: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等正覺,在世教化。」「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
從未來佛而言:
「善男子!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以何義故而名普見?以彼如來於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中普皆令見。」
若諸眾生見彼佛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見如來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及狹劣心者。」
若問文殊心咒「啊Ra巴扎那諦」有什麼功德?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在毘盧遮那大會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說本五字陀羅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纔誦一遍者,一切如來所說法義修多羅藏讀誦受持,等彼功德。」毘盧遮那佛告文殊師利言:「隨意說之。」
爾時文殊師利即說明曰:「阿囉跛者曩」
纔說此陀羅尼,一切如來所說法攝入五字陀羅尼中,能令眾生般若波羅蜜多成就。
「[*]阿字者,樂欲菩提義。囉字者,深著不捨眾生義。跛字者,第一義諦義。者字,者妙行義。曩字者,無自性義。樂欲菩提、不捨眾生,深入第一義諦中行,行修習諸法無有自性。若如是修,滿一切願。此諸願中,證如來位及執金剛不求當得。
我們可以看到一切如來所說法,都融入此文殊咒中。修文殊咒,不要說能成就某方面的智慧,在咒語中的功德可看到,它能夠讓你在不求的狀態下都能獲得佛果位,此咒語功德極不可思議。
若過去對文殊菩薩與文殊咒有誹謗的嫌疑,在此時應該要猛力懺悔,尤其是在文殊菩薩前去懺,因為謗法罪乃大罪,應晝夜六時懺悔。
有些人心裡只有今生短暫的苦樂,急於得到眼前的一些效益,隨意的就說念文殊咒沒什麼用,但依照佛經來說,就算一個人年老、無智,他只要稱念文殊咒,不只在今生,在生生世世都跟文殊結上了緣份。
過去諸佛在其凡夫位時,無一不跟文殊有緣,也都是因為跟文殊結上了緣,文殊就能令其發菩提心,一路上引導他們去成就佛果位,為什麼文殊是諸佛之師,道理就在這裡,而這跟文殊過去發過的大願有關。
文殊菩薩往昔曾發十大願,祈願與祂產生任何緣份的眾生,都要令他們發起菩提心,甚至對本來無緣份者,亦發大願「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迴向大乘修無上道」,因此,不管與文殊有緣、無緣者,文殊都發願要令其發起菩提心,其悲願廣大,不可思議,趁這個緣起,我們該讀一下文殊的十大願力。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云:
「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禪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國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濕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迴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讚歎、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顛倒,及生淨行不淨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捨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者大願: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藍佛塔禪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於法界迴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霑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闍梨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者大願: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於前生負物,作駝驢猪狗牛羊象馬奴婢僕從,償他宿債,累劫倍命還他偷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瘖瘂最下乞人,於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埿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鬪亂、縱恣貪瞋,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還六處,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化變,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者大願: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
如是曼殊發廣大願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曼陀羅華遍滿虛空。其時大會諸眾盡見其華,同時讚歎曼殊大士:「聖力自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爾時諸大會眾咸皆歡喜信受奉行。
經中更提到,若稱念文殊菩薩的名號,能超越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名號之功德,更何況稱念文殊在未來成就的佛名「普見佛」,那就更為殊勝了,無量如來利益有情的功德,也不及文殊於一劫中所作之利益。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云: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
因此你今天提問這個問題,我想文殊菩薩都會聽到,因為這個問題,過去有誹謗文殊咒的人,也會因為聽到文殊的名號而得到救度。
比丘洛桑蔣千
2025/03/26
文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