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02, 2014

攝類學小理路第三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辨認返體的建立》。《ཚད་མའི་གཞུང་དོན་འབྱེད་པའི་བསྡུས་གྲྭའི་རྣམ་བཞག་རིགས་ལམ་འཕྲུལ་གྱི་ལྡེ་མིག་ཅེས་བྱ་བ་ལས་རིགས་ལམ་ཆུང་ངུའི་རྣམ་པར་བཤད་པའི་ནང་ཚན་ལྡོག་པ་ངོས་འཛིན་གྱི་རྣམ་གཞག་བཤད་པ།》Collective topic: Identifying Isolates



本章是小理路的第三章,每個所知都有他的返體,事物與無常二者雖然是同義,但由於各自有不同的返體,從內心了解就有粗細之分,本章專門介紹返體與等是遍等相關內容。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可超商取書付款及貨到付款)

作者:永津強巴仁波切
編譯注者:洛桑蔣千、滇津丹達






攝類學小理路第六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總與別的建立》






  

 隨書贈送小沙彌鑰匙圈,送完為止
  
      

星期三, 5月 28, 2014

攝類學小理路第二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基成的建立》。《ཚད་མའི་གཞུང་དོན་འབྱེད་པའི་བསྡུས་གྲྭའི་རྣམ་བཞག་རིགས་ལམ་འཕྲུལ་གྱི་ལྡེ་མིག་ཅེས་བྱ་བ་ལས་རིགས་ལམ་ཆུང་ངུའི་རྣམ་པར་བཤད་པའི་ནང་ཚན་གཞི་གྲུབ་ཀྱི་རྣམ་གཞག་བཤད་པ། 》Collective topic: The establishment of estalished bases

                             

主要內容:本章是小理路的第二章,透過理路討論事物與無事物、常無常、所知、基成、色、認知不相應行、隱蔽分、現前分等內容,一方面了解理路,一方面學習佛教對所知與事物的分類。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可超商取書付款及貨到付款)




已出版之其他單元

 ◆小理路第一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已出版

小理路第三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辨認返體的建立》已出版


攝類學小理路第四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是反非反的建立》已出版

攝類學小理路第五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小因果的建立》

攝類學小理路第六單元《理路幻鑰•小理路•總與別的建立》





  

來信訂購攝類學精裝本《理路幻鑰•小理路•基成》。贈送辯經捷運卡套,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已贈送完畢)。     





流通處一覽表



星期六, 3月 08, 2014

攝類學《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特色。


本書中每個章節大都有以下幾個單元
一、 藏中對照:《理路幻鑰》的課文藏中對照會置於每小節的最前方,幫助學習藏文者對照。
二、 課文解讀:此單元針對課文提出一些解析,幫助讀者理解課文當中的含義及辯經互動的過程。
三、術語解說:解釋該章節中較深奧的專業術語。
四、 課文辯經與白話圖解:將課文行文論述以實際辯經的方式呈現,並另有白話文版參照,幫助讀者了解課文中實際辯經時的狀況。
五、辯經練習
(A) 初階練習:以辯經的方式,輔助學習者遇到問題時以正確的論式提問,每個練習題在後方都有參考答案(若您不懂辯經規則的話,可先閱讀《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與《辯經練習手冊》,很快地您就會運用本書的初階習題來辯經)。
(B) 進階練習:提供三大寺辯經場上常見並稍具挑戰性的題目,您可以試著思考當中的疑惑,多用論式來討論,多方面觀察各種可能性,並試著找出其中的端倪。有些稍微困難的習題甚至要多辯幾次,對於整個概念會更加清晰。


  
作者簡介

內文簡介:課文解讀

課文辯經圖解

藏中對照



辯經初級練習


術語解說





進階練習




 

星期三, 3月 05, 2014

對自己相信的道理產生更深邃的理解

學習理路,
有個好處是透過理路的觀察,
你會對你之前所相信的道理產生更深邃的理解,
這種深刻的理解,
不管是因果上的理解或者是某個深奧的現象,
都能夠對我們的修行帶來巨大的動力與改變。
~達賴喇嘛

星期三, 2月 26, 2014

(本書已銷售完畢)心類學的最佳讀本_校訂版《西藏佛教認知理論》 Mind in Tibetan Buddhism附藏漢對照讀本, 介紹與訂購方式


(本書已銷售完畢)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



此書為拉諦仁波切所述之系列課程,由Elizabeth Napper翻譯為英文,現由廖本聖老師再翻譯成中文,為學習「心類學」之極佳讀本。

譯者簡介
廖本聖老師: 著有《實用西藏語文法》,並譯有《禪修地圖》,《藏傳佛教的第一堂課》及《當光亮照破黑暗》等書。

目標讀者
1.想了解心識如何運作的人。
2.初學佛法,希望循序漸進,打下紮實基礎者。
3.已學習佛法多年,希望更系統了解佛法內涵者。

出版者: 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心類學簡介
「心類學」就是「識」或「心」的研究。了解心對於了解佛教的理論及實踐這二方面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到達覺悟的過程就是一種有系統地淨化及提昇心靈的過程。「心類學」主要是教導我們辨認心續當中出現的各種心識;其次,希望藉由相關術語來介紹、區分不同類型的心識。藉此,學習者可以發展出辨別心識的多樣化、功能及其彼此關聯的能力。徹底熟悉「心類學」可為進階佛學研究領域──例如西藏佛教的「五部大論」──提供必要的基礎。

學習心類學的重要性
就像我們的身體在不同場合、不同的關係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身分、角色一樣,包含心和心所的各種認知在面對不同環境時,也會採取不同的反應,而產生貪、瞋、慢、悲憫、慈愛等不同的認知;但是,要辨認身體的身分、角色比較容易,要辨認認知的身分、角色則非常困難,因為前者比較具體,而後者非常抽象。話雖如此,但對於一位想要證得究竟離苦得樂的人來說,無論如何都得把這些認知,特別是那些屬於煩惱的認知辨認出來,因為煩惱是一切惡業、受苦的根源,如果無法辨認出這些煩惱及煩惱的根本―我執,進而加以斷除的話,那和射箭不知箭靶在哪裡,終究無法實現究竟離苦得樂這個夢想。

心境只能透過內心去觀察瞭解,無法透過外在的科學儀器,而能觀察者就是包含心和心所的認知,但是研究認知比起研究外在具有形狀、顏色的物質會碰到更多的困難,主要的原因是外在的物質,可以用我們的前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的認知覺察或甚至透過現代儀器觀察得到,但是我們的認知截至目前為止,完全沒有任何儀器可以偵測或度量得到,因此對於它的觀察也就加倍困難。但我們又不得不去瞭解,因為認知是我們身體和語言的發動者;而要瞭解認知,則必須有賴於瞭解認知理論。 我們除了要學會辨認出我們內在的各種認知之外,還需瞭解認知和認知之間彼此的關係。哪些認知對我們有利?哪些會傷害我們?該如何對治這些會傷害我們的認知?什麼樣的認知才是一切煩惱的主要根源?什麼認知才能究竟對治一切煩惱等等。這些正是認知理論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認知理論」的主要資料來源
「認知理論」的主要資料來源,可以在偉大的印度注釋家陳那及法稱的著作當中看到,特別是陳那的《集量論》及法稱的「七部量論」當中注解陳那《集量論》的《釋量論》;唯一例外的是討論「心與心所」這部分的資料,其來源是無著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這些探討「認知理論」的印度典籍及相關的許多印度注釋書,最遲在十一世紀以前均已被譯為西藏文;然後,西藏人延續了注釋這些典籍的傳統。此外,他們也開啟了從那些典籍當中提出重要主題,並把它們和「經部宗」的論理模式結合的新傳統。十二世紀的噶當派學者恰巴.確吉僧格寫了第一部這類型的典籍,其著作及隨後這類型的作品,大體而言均被冠上「攝類學」這個名稱。他這部典籍(今已不存)總共有十八章,其中一章名為「對境與有境的理論」,而我們所要研究的「認知理論」正是其中的一個主題。

在恰巴.確吉僧格之後不久,薩迦派的學者薩迦班智達根據印度的因明典籍寫了一部注釋書,題名為《量理寶藏論》,其中第二章就是關於「認知理論」的完整說明;薩迦班智達本身又對這章撰寫注釋,而這部注釋又被隨後的薩迦派學者作更廣泛、詳細的闡釋。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並沒有撰寫有關認知理論的個別著作,但他寫了一部有關法稱「七部量論」的簡要注釋,題名為《七部量論入門》;此論包含三個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的「有境」就是「認知理論」。宗喀巴的弟子克主寫了一部更詳細探討法稱「七部量論」的注釋,題名為《七部量論:清除意闇》,其中的「對境與有境的建立」詳細說明了「認知理論」。宗喀巴的另一位主要弟子根敦竹則在其著作《量理莊嚴論》當中,詳細介紹「認知理論」。

格魯派第一位透過著作個別介紹「認知理論」的學者,大概是奔千.綏南察巴,他是哲蚌寺洛色凌佛學院的教科書作者。其次是蔣央協巴的作品,他是哲蚌寺果芒佛學院教科書的作者,此書與其說是一部正式的作品,到不如說是一部演講記錄,因為它是就這個主題為初學者開示,而隨後由這些學生記錄下來的作品。接著是洛桑大央所撰的、極為詳細說明認知理論的作品,書名為《認知理論辨析》。這是一部網羅前此所有認知理1論著作的集大成作品。

另一部重要且年代相當近的這類型典籍是普卜究的《闡明量論意義的攝類理論:理路幻鑰》一書中的〈對境、有境及認知理論的解釋〉。本書〈第二部、翻譯〉當中譯自蔣悲桑佩格西所撰的《認知理論要點總集:開新慧眼》,是距今年代最近的一部有關認知理論的著作,1959年以前成書於西藏。此論經常被洛色凌佛學院作為學習「認知理論」的教科書,而其特色是對於主題的說明非常簡明扼要,它省略此類型著作經常會使用到的「宗、因、喻三支」的論式,而僅直接鋪陳認知理論的要點。

西藏的認知理論無疑是導源並依據印度文獻資料,但西藏人在有系統地整理這個理論及改進所用術語這兩方面,對這個主題也作了相當多的貢獻。雖然西藏人認為認知理論當中所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及分類在印度典籍中均已提及,但為了支持那些所引用的資料,因此這些主題及分類並非總是以西藏眾所周知的術語來說明。例如在「認知的七項分類」當中,只有四個名稱—前二個(現量、比量)及後二個(猶豫知、顛倒知)—是陳那或法稱提過的術語,至於其他三個—再決知、伺意知、顯而未定知—則無明確提及;而之所以會說明它們,主要是從蔣央協巴引用的資料中所得到的必然結論。這些術語似乎在薩迦班智達或大概甚至在恰巴.確吉僧格的時代以前,就已流傳於西藏;而這些術語是否為早期的西藏人所創,或者是否在後期的梵文注釋當中也可以發現,目前並不清楚。這是未來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但本書的目標則是放在清楚呈現口傳脈絡當中的基礎格魯派認知理論。

研究認知理論所採用的特定觀點,主要是依據西藏研究的「佛教四部宗義體系」—由下至上依序為毘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及中觀宗—當中的「經部宗」,而且是「隨教行經部宗」及「隨理行經部宗」二者當中的後者。然而,總的認知理論對於經部宗、唯識宗及中觀宗而言,至少是共通的;因此,認知理論的研究可以作為所有研究領域的基礎,而只須在個別領域中稍做修正即可。



《寶性論大疏》(上下冊) Gyel-tsap's (rgyal tshab) Great Commentary on (Maitreya's) "Great Vehicle Treatise on the Sublime Continuum"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


《大乘寶性論釋疏》繁體中藏對照版
Gyel-tsap's (rgyal tshab) Great Commentary on (Maitreya's) "Great Vehicle Treatise on the Sublime Continuum"

※彌勒菩薩論
※聖無著阿遮利耶釋
※嘉曹傑‧達瑪仁欽疏
※江波(仁欽曲札)(掌中解脫的中譯者)譯
※出版時間:2012/09/12



嘉曹傑的【大乘寶性論釋疏】(以下稱【寶性論大疏】)一書,由書中後跋可知,其寫作依據實為嘉曹傑從仁達瓦、宗喀巴二位師長學習此論的聽法筆記。特別是宗喀巴,可以看作是本書的合著者。
本書以宗喀巴的思想為指導,全面地反映了宗喀巴對【寶性論】本釋以及“如來藏”教義的理解,屬於為“意旨作注”一類。【寶性論大疏】體裁為夾註加議論,幾乎對【寶性論】本釋的每一個字、句都作了解釋、疏理。

《寶性論大疏》的作者---嘉曹傑‧達瑪仁欽

嘉曹傑‧達瑪仁欽(1364~1432),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始祖傑‧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座下的首要弟子。宗喀巴去世后,他繼任格魯派祖庭甘丹寺法台,成為第二任甘丹赤巴,並廣受宗喀巴其他徒眾的尊敬。宗喀巴、嘉曹傑以及宗喀巴的另一位大弟子克珠傑‧格勒貝桑被后世合稱為“傑亞賽松”(法主三父子),表明他們師徒三人作為格魯派奠基者的地位。嘉曹傑是尊稱,意思是“紹繼宗喀巴的法主”。


訂閱及聯絡方式:
請多多跟我們直接訂購,將會減少我們的成本,以利於出版更多佛典)







《辯經語言入門》2016再版(本書為2008《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增添內容後再版書籍)"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Buddhist Debate" 介紹與訂購方式




(已預定於2016/11再版,重新校訂排版,並增添新的學習單元)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可超商取書付款及貨到付款)

作者:洛桑蔣千

                                                 
                                                                 
本書介紹辯經的基本術語與概念,幫助學習者掌握辯經的遊戲規則,並提供藏文與中文對照。(Step By Step Illustration in Tibetan and Chinese )

什麼是辯經語言

《辯經練習手冊》為此書的進階學習本,除了介紹原理,更透過不同的練習題使學習者能了解辯經中的細部技巧及思考方式。

進階學習
攝類學《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


尊者達賴喇嘛講學習辯經與理路的利益
辯經的訓練,能給你什麼能力?
學辯經,先掌握論式當中的三要素––有法、所立法與因相
專為此書設計的練習本《辯經練習手冊》

  瞭解辯經語言的重要性───透過「破除」與「成立」來瞭解討論主題的確切範圍

        在討論某主題時,若想確定此主題確切的範圍,「破除」與「成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成立」某主題之前,「破除」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破除的功用是用以排除過失,經過一番「去蕪存菁」,除去粗糙的想法與陳述後,將能安立出更接近真實狀況的思考。這樣的過程,對於聽聞某佛法主題後,想要透過「思」來做出「無誤的肯定」的行者極為重要。

 2016再版序   
         
再版序    
        《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與《辯經練習手冊》二書,分別是在20082011年先後出版,我對這兩本書的呈現方式從2005年開始構思,主要是為了銜接《攝類學》的學習而設計的教本,由於《攝類學》本身已經是基礎教科書,這兩本書算是為了理解基礎教科書又再設計的「基礎中的基礎」,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習者更容易地趨入《攝類學》。在重新再版的過程中,我稍微翻了一下舊筆記,才發現當初零零碎碎的記錄下來很多想法,有的沒有收錄在書中,也喚起了一些記憶。       

                由於《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銷售完畢,一直有讀者向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詢問這本書,會內的人員不斷向我催促,由於我課餘的時間大都在編譯《攝類學》的教本,總抽不出時間,一直拖到2016才騰出時間校訂,由於《辯經練習手冊》和《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在目錄的設計上是互相呼應的,乾脆兩本一起處理,並且在兩本書中都再添上了新的學習單元
      
        在內容方面,這次除了在2016版的《辯經語言入門》補上1.7.1.12. 幾個小節,這些小節可與第一版與2016版《辯經練習手冊》的單元對應,也特別在2016版的《辯經語言入門》與2016版的《辯經練習手冊》中補上了新的一章(第四章)辯經語言與一般白話的理路陳述方式。此章介紹了如何找出一般邏輯論述中的有法、所立法、因相,進而分析其中的理路思維是否無誤。由於筆者發現有部分讀者一直對辯經語言的使用有障礙,無法習慣理路的陳述,這對往後《攝類學的學習會是一大障礙。因此特別在本書第四章編寫了 4.1. 判斷陳述中的有法、所立法、因相、4.2. 白話與辯經語言的轉換、4.3. 判斷出有法、所立法、因相後的反射性思考這三節,輔助這些讀者能夠盡快熟悉辯經語言。
        
這新添的單元其實離不開原有的內容,目的是使學習者將學過卻不容易串連起來的部分做一次連結,畢竟理路學起來就是要使用的,不少人就是因為串連不起來而無法應用,在理路上施不開手腳,因此再添上一些說明與練習。
       

《攝類學》本身是《釋量論》的基礎科目,將《攝類學》學好會大大降低《釋量論》的難度,而如果能夠慢慢地熟悉《釋量論》中的理路思維,不管是學習現觀,特別是中觀,都有極大的幫助。由於大部頭經論中的思考與論式應用大都離不開《釋量論》的理路,因此辯經與《攝類學》的基礎學習成果會關鍵性的影響到往後理解的深淺。有些本來很想學的人在過程中可能會堅持不下去,想打退堂鼓,或者遭遇到一知半解的人傳達不正確的觀念將你勸退,透過似是而非的理由讓你對這門科目失去希求力,例如:告訴你這只是破外道才要學的,跟佛教修行毫無關係,或說這門科目簡單地學過去就好,完全不需要用論式學習,或說你只是在家人,不需要這麼深入,或說這只是給藏人學的,漢人不須學,或說學習辯經只會增加更多分別,無益修行,或說這只是下部宗的概念,學高深的中觀宗或密法根本不需要這些,又或說要學習中觀及毗婆舍那才要學理路,其他都不需要,在沒有正確的引導下,這種種顛倒怯懦的說法可能會導致學習者走偏路而吃大虧。既然有緣接觸到這門科目,心裡也想學了,在心力微弱時一定要不斷憶念思維打好基礎的利益,激勵自己絕對要將這門科目上手。
       
        為什麼一再強調要用論式?論式會讓問題一目了然,如果一個人敘述了一件事情,你想要去分析其中的對錯,最好的方式就是馬上把這段論述用論式來表現,論式一攤出來,先不論對錯,至少理路已經清楚的表現出來了,了解論式的走法後,就有辦法觀察這理路是否有瑕疵。因此,論式是觀察理路是否有過患的根本基礎。就實際狀況而言,不管是在辯經時,或者是平常想討論決斷某個主題,如果對論式不熟,常會看到討論者沒法提出關鍵的問句,說不出話來,或者是一直在門外轉,提的問題跟中心主題扯不太上關係,甚至連對方主張了什麼都搞不清楚,這都是論式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論式一旦擺出來,在清楚的看到主張(宗)與理由(因相)後,就有一套準確的模式來分析釐清,正確與否會一清二楚。學會應用論式後,學習者一定會發現「自己決斷」道理的能力極度提昇,會明顯的感覺到這跟字面上稍做理解有極大的差異,對道理理解肯定是深刻的,而且自己在陳述一個道理時也很容易會留意到理路邏輯上的問題,這一切都仰賴著對論式的熟悉度。

        另外,會使用論式對往後學習正因相也很有幫助,正因相本身就是貼著論式走的,了解了正因相,才能進而生起比量,一開始想要了解無常、前後世、教法無過、導師無過、空性等深奧的道理也非得透過比量才能得知,因此,想要了解這些修行上的內容,必定要先理解正因相與論式的規則才有辦法趨入。《釋量論》第四品當中提到了應成與成立語,此等重要的利他工具亦與論式形影不離,論式與往後的學習環環相扣,不懂論式,必成障礙。   
        

    再者,論式也能幫助我們準確地了解生活中各種因果苦樂的運作,例如利他為何會帶來樂果,過度自私為何會帶來苦果,這些道理很難靠單純相信就能產生力量,透過論式長時間觀察修,理解到這些現象無誤,才能真正說服自己要斷惡,因為不斷的話肯定吃苦頭;要積善,因為想要樂的話這就最好的方法,這些惡招苦,善引樂的決斷能夠深層改造自己的行為模式,若能在內心產生定解,往後就算沒人和自己一起行善止惡,自己還是很能夠有力地去行持。這類觀察修的情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論式則是撐起觀察修不可或缺的支柱。
    

三大寺剛進小理路班級的學僧剛進辯經場時,同儕們都會努力用論式去表達,過程當中學長、糾察師、經教師等也會來觀看初進班者使用論式討論的情形,這情境會逼著學僧好好去準備,如果你不用論式,大概也很難找到什麼好對手跟你討論,這壓力促成了學僧們使用論式的習慣。一般人在沒有這種環境的狀況下,更應該要督促自己使用論式,如果有些好的法友,最好能約定一定要用論式來討論,而且能用「嘴巴」講出來更好,這能訓練學習者直接陳述的能力,直接討論、直接糾正,直接再試著做正確的論述,當場就練到熟悉為止,學習的節奏會極為不同,現場互動也會引起更多不同的問題意識,這樣的訓練跟單單用筆記來學習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有心的讀者不妨試試看就知道了。
        
         這兩本書當中介紹的題目,讀者最好能一一練習過,這些練習都有前後的理解次第,而提醒讀者必須練習的原因在於有練習必定能留下較深的印象,才有辦法在需要時馬上拿出來應用,只是稍微讀過去或跳著主題看,在學習效果上可能會大打折扣。
      
        另外,一開始在練習簡單的題目時,如果有對手跟你對練,扮演立宗者的有時候不妨刻意答錯,書中有舉了不少例子參考,有心練習者可以試著彼此互扮提問者和立宗者的角色走一遍,會有不錯的效果。這能訓練提問者如何去安各種論式來破除,熟悉不同的攻法,直到這思考變成學習者的習慣為止。這些簡單的題目不是要讓你理解什麼深奧的道理,主要是在訓練提問者如何使用論式,是很重要的訓練過程,如果立宗者一開始在簡單的題目上什麼都答對,提問者可能馬上就一籌莫展,這對剛開始學論式的人來說可能達不到什麼效果。
  

        對於一直排斥使用論式者而言,學到後面會發覺論式所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在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難的狀況下,再加上對論式又不熟悉,在理解上很可能會遇到嚴重的瓶頸,我見過不少例子,都吃了大虧。因此,在打基礎時一定要練熟論式,最好看到某個論述時能馬上在腦海中將其轉成論式,陳述出來,再用論式來分析問題,要將此當作重要的階段性目標。
               
        就整體的學習而言,不管是學習辯經、《攝類學》甚至五部大論都必須投入相當的時間,並且有計畫的進行。對於有心想要學習辯經與《攝類學的讀者,複習是很重要的工作,基礎理路這門科目是第一次難,第二次再碰會稍微簡單,第三次再碰會更為簡單,理解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五部大論的學習其實也是如此,如果在第一次學習有好好的花時間理解和練習,第二、第三次後學習的速度絕對會比第一次快很多,也更為深入,過程也會愉快許多,多次複習後學習過的道理較能穩固的留在心續裏。如果毫不複習,又缺乏辯經等等深化理解的學習環境,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很難留下什麼印象,這會大大障礙往後的學習。安排複習計畫是絕對必要的。

                                                                        洛桑蔣千  2016/07/08於南印甘丹寺

出版緣起

在西藏佛教中,運用辯經深入義理一直有其相當的重要價值與實用性,不僅能助益深化解讀佛典,也能從過程中了解自己思路或修行上的盲點,而絕非僅僅只是邏輯的遊戲而已!然而一直以來,漢語語系的範圍中卻沒有適切的書提供引導學習,因為辯經的學習除了要先克服語言上的轉換之外,還須對整套辯經模式背後所蘊含的原理與意義作正確的解析。優秀的蔣千喇嘛除了本身通曉中英藏語言,更難得的是他將自己在西藏寺院這幾年的學習寫成辯經系列之書,除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敘述西藏寺院所學習的辯經原理,並提供本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及釐清觀念的心得,從一個學習者的立場考量學習辯經過程中會遇到的思路瓶頸,同時也闡明辯經的思路對修習佛法及生活上的利益!



辯經是一種培養思考力、深入佛典之工具,同時可用辯經的思考檢視自己的認知

由於經典的內容錯綜複雜,除了僅僅「閱讀」經典之外,想要真正瞭解細部確切的意涵,若沒有分析比對經典的能力,很難直接看出細微處的細部差異以及該取該捨之處,以致造成誤解的危險。《菩提道次第廣論》:「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而辯經的語言正是一種「分辨性」的語言,它能將經典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路以文字與對話的模式呈現,進而提出討論而驗證,培養學僧分辨諸法相的智慧。在西藏佛教中,此討論模式已相當成熟,不少僧人都能立即透過這種語言來互動,並且有一套完整的互動的標準。若懂得這套方式,想深入討論佛法時就不會流於「各講各話」及「無對焦的聊天」的狀況,而能夠深入澄清許多問題!以辯經的模式來學習佛法後,肯定善惡及苦樂來龍去脈的辨別力會大為提升,也能透過此模式檢視自己的內心,發覺其中許多粗糙且會導致痛苦的根源認知,進而以正確的思路來導正,善巧地為自己及他人創造更多的快樂。

第一版封面


《辯經語言入門》(《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Buddhist Debate" 介紹與訂購方式(已售完,無庫存)

本書已售完。

再版中。
(已預定於2016/11再版《辯經語言入門》(新書名),重新校訂排版,並增添新的學習單元)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可超商取書付款及貨到付款)


作者:洛桑蔣千


2016再版序文

        《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與《辯經練習手冊》二書,分別是在20082011年先後出版,我對這兩本書的呈現方式從2005年開始構思,主要是為了銜接《攝類學》的學習而設計的教本,由於《攝類學》本身已經是基礎教科書,這兩本書算是為了理解基礎教科書又再設計的「基礎中的基礎」,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習者更容易地趨入《攝類學》。在重新再版的過程中,我稍微翻了一下舊筆記,才發現當初零零碎碎的記錄下來很多想法,有的沒有收錄在書中。       
                 由於《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銷售完畢,一直有讀者向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詢問這本書,會內的人員不斷向我催促,讓我感受到了些壓力。由於我課餘的時間大都在編譯《攝類學》的教本,總抽不出時間,一直拖到2016才騰出時間校訂,由於《辯經練習手冊》和《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在目錄的設計上是互相呼應的,乾脆兩本一起處理,並且在兩本書中都再添上了新的學習單元
        在內容方面,這次除了在2016版的《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補上1.7.1.12. 幾個小節,這些小節可與第一版與2016版《辯經練習手冊》的單元對應,也特別在2016版的《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與2016版的《辯經練習手冊》中補上了新的一章(第四章)辯經語言與一般白話的理路陳述方式。此章介紹了如何找出一般邏輯論述中的有法、所立法、因相,進而分析其中的理路思維是否無誤。由於筆者發現有部分讀者一直對辯經語言的使用有障礙,無法習慣理路的陳述,這對往後《攝類學的學習會是一大障礙。因此特別在本書第四章編寫了 4.1. 判斷陳述中的有法、所立法、因相、4.2. 白話與辯經語言的轉換、4.3. 判斷出有法、所立法、因相後的反射性思考這三節,輔助這些讀者能夠盡快熟悉辯經語言。
        這新添的單元其實離不開原有的內容,目的是使學習者將學過卻不容易串連起來的部分做一次連結,畢竟理路學起來就是要使用的,不少人就是因為串連不起來而無法應用,在理路上施不開手腳,因此再添上一些說明與練習。
       《攝類學》本身是《釋量論》的基礎科目,將《攝類學》學好會大大降低《釋量論》的難度,而如果能夠慢慢地熟悉《釋量論》中的理路思維,不管是學習現觀,特別是中觀,都有極大的幫助。由於大部頭經論中的思考與論式應用大都離不開《釋量論》的理路,因此現在對辯經與《攝類學》的學習成果會關鍵性的影響到往後理解的深淺。有些學習者在過程中可能會堅持不下去,想打退堂鼓,或者遭遇到一知半解的人傳達不正確的觀念將你勸退,透過似是而非的理由讓你對這門科目失去希求力,例如:告訴你這只是破外道才要學的,跟佛教修行毫無關係,或者告知你這門科目簡單地學過去就好,完全不需要用論式學習,或者告訴你你只是在家人,不需要這麼深入,或者說這只是給藏人學的,漢人不須學,又或者告訴你這只是下部宗的概念,學高深的中觀宗或密法根本不需要這些,又或者告訴你學習中觀才要學理路,其他不需要,這種種顛倒怯懦的說法可能導致學習者吃大虧。既然有緣份接觸到這門科目,心裡也想學了,在心力微弱時一定要不斷重複憶念打好基礎的利益,激勵自己絕對要將這門科目上手。
       
        為什麼要一再強調要用論式?論式會讓問題一目了然,如果一個人敘述了一件事情,你想要去分析其中的對錯,最好的方式就是馬上把這段論述用論式來表現,論式一攤出來,先不論對錯,至少理路已經清楚的表現出來了,了解論式的走法後,就有辦法觀察這理路是否有瑕疵。因此,論式是觀察理路是否有過患的根本基礎。就實際狀況而言,不管是在辯經時,或者是平常的討論想要決斷一個主題,如果對論式不熟,常就會看到討論者沒法提出關鍵的問句,說不出話來,或者是一直在門外轉,提的問題跟中心主題扯不太上關係,甚至連對方主張了什麼都搞不清楚,這都是論式到用時方恨少的狀況。論式一旦擺出來,在清楚的看到主張(宗)與理由(因相)後,就有一套準確的模式來分析釐清,正確與否會一清二楚。學會應用論式後,學習者一定會發現「自己決斷」道理的能力極度提昇,會明顯的感覺到這跟字面上稍做理解有極大的差異,對道理理解肯定是深刻的,而且自己在陳述一個道理時也很容易會留意到理路邏輯上的問題,這一切都仰賴著對論式的熟悉度。

        另外,會使用論式對往後學習正因相也很有幫助,正因相本身就是貼著論式走的,了解了正因相,才能進而生起比量,一開始想要了解無常、前後世、無過、導師無過、空性等深奧的道理也非得透過比量才能得知,因此,想要了解這些修行上的內容,必定要先理解正因相與論式的規則才有辦法趨入。《釋量論》第四品當中提到了應成與成立語,此等重要的利他工具亦皆與論式形影不離,論式與往後的學習環環相扣,不懂論式,必成障礙。       
        再者,論式也能幫助我們準確地了解生活中各種因果苦樂的運作,例如利他為何會帶來樂果,過度自私為何會帶來苦果,這些道理很難靠單純相信就能產生力量,透過論式長時間觀察修,理解到這些現象無誤,才能真正說服自己要斷惡,因為不斷的話肯定吃苦頭;要積善,因為想要樂的話這就最好的方法,這些惡招苦,善引樂的決斷能夠深層改造自己的行為模式,若能在內心產生定解,往後就算沒人和自己一起行善止惡,自己還是很能夠有力地去行持。這類觀察修的情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論式則是撐起觀察修不可或缺的支柱。
        三大寺剛進小理路班級的學僧剛進辯經場時,同儕們都會努力用論式去表達,過程當中學長、糾察師、經教師等也會來觀看初進班者使用論式討論的情形,這情境會逼著學僧好好去準備,如果你不用論式,大概也很難找到什麼好對手跟你討論,這壓力促成了學僧們使用論式的習慣,學僧們因此到了思維的利器。一般人在沒有這種環境的狀況下,更應該要督促自己使用論式,如果有些好的法友,最好能約定一定要用論式來討論,而且能用「嘴巴」講出來更好,這能訓練學習者直接陳述的能力,直接討論、直接糾正,直接再試著做正確的論述,當場就練到熟悉為止,學習的節奏會極為不同,現場互動也會引起更多不同的問題意識,這樣的訓練跟單單用筆記來學習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有心的讀者不妨試試看就知道了。
        這兩本書當中介紹的題目,讀者最好能一一練習過,這些練習都有前後的理解次第,而提醒讀者必須練習的原因在於有練習必定能留下較深的印象,才有辦法在需要時馬上拿出來應用,只是稍微讀過去或跳著主題看,在學習效果上可能會大打折扣。
        另外,一開始在練習簡單的題目時,如果有對手跟你對練,扮演立宗者的有時候不妨刻意答錯,書中有舉了不少例子參考,有心練習者可以試著彼此互扮提問者和立宗者的角色走一遍,會有不錯的效果。這能訓練提問者如何去安各種論式來破除,熟悉不同的攻法,直到這思考變成學習者的習慣為止。這些簡單的題目不是要讓你理解什麼深奧的道理,主要是在訓練提問者如何使用論式,是很重要的訓練過程,如果立宗者一開始在簡單的題目上什麼都答對,提問者可能馬上就一籌莫展,這對剛開始學論式的人來說可能達不到什麼效果。
        對於一直排斥使用論式者而言,學到後面會發覺論式所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在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難的狀況下,再加上對論式又不熟悉,在理解上很可能會遇到嚴重的瓶頸,我見過不少例子,都吃了大虧。因此,在打基礎時一定要練熟論式,最好看到某個論述時能馬上在腦海中將其轉成論式,陳述出來,再用論式來分析問題,要將此當作重要的階段性目標。
               
        就整體的學習而言,不管是學習辯經、《攝類學》甚至五部大論都必須投入相當的時間,並且有計畫的進行。對於有心想要學習辯經與《攝類學的讀者,複習是很重要的工作,基礎理路這門科目是第一次難,第二次再碰會稍微簡單,第三次再碰會更為簡單,理解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五部大論的學習其實也是如此,如果在第一次學習有好好的花時間理解和練習,第二、第三次後學習的速度絕對會比第一次快很多,也更為深入,過程也會愉快許多,多次複習後學習過的道理較能穩固的留在心續裏。如果毫不複習,又缺乏辯經等等深化理解的學習環境,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很難留下什麼印象,這會大大障礙往後的學習。安排複習計畫是絕對必要的。

                                                                                          洛桑蔣千  2016/07/08於南印甘丹寺
                                                     



瞭解辯經語言的重要性───透過「破除」與「成立」來瞭解討論主題的確切範圍

        在討論某主題時,若想確定此主題確切的範圍,「破除」與「成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成立」某主題之前,「破除」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破除的功用是用以排除過失,經過一番「去蕪存菁」,除去粗糙的想法與陳述後,將能安立出更接近真實狀況的思考。這樣的過程,對於聽聞某佛法主題後,想要透過「思」來做出「無誤的肯定」的行者極為重要。

本書已售完。

再版中。



大陸的讀者可以直接去信ttslecture@sina.com以及QQ号2486811344,QQ邮箱:2486811344@qq.com 訂購,可在直接在大陸轉帳。

本書介紹辯經的基本術語與概念,幫助學習者掌握辯經的遊戲規則,並提供藏文與中文對照。(Step By Step Illustration in Tibetan and Chinese )

什麼是辯經語言

《辯經練習手冊》為此書的進階學習本,除了介紹原理,更透過不同的練習題使學習者能了解辯經中的細部技巧及思考方式。

進階學習
攝類學《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


尊者達賴喇嘛講學習辯經與理路的利益
辯經的訓練,能給你什麼能力?
學辯經,先掌握論式當中的三要素––有法、所立法與因相
專為此書設計的練習本《辯經練習手冊》



出版緣起

在西藏佛教中,運用辯經深入義理一直有其相當的重要價值與實用性,不僅能助益深化解讀佛典,也能從過程中了解自己思路或修行上的盲點,而絕非僅僅只是邏輯的遊戲而已!然而一直以來,漢語語系的範圍中卻沒有適切的書提供引導學習,因為辯經的學習除了要先克服語言上的轉換之外,還須對整套辯經模式背後所蘊含的原理與意義作正確的解析。優秀的蔣千喇嘛除了本身通曉中英藏語言,更難得的是他將自己在西藏寺院這幾年的學習寫成辯經系列之書,除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敘述西藏寺院所學習的辯經原理,並提供本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及釐清觀念的心得,從一個學習者的立場考量學習辯經過程中會遇到的思路瓶頸,同時也闡明辯經的思路對修習佛法及生活上的利益!



辯經是一種培養思考力、深入佛典之工具,同時可用辯經的思考檢視自己的認知

由於經典的內容錯綜複雜,除了僅僅「閱讀」經典之外,想要真正瞭解細部確切的意涵,若沒有分析比對經典的能力,很難直接看出細微處的細部差異以及該取該捨之處,以致造成誤解的危險。《菩提道次第廣論》:「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而辯經的語言正是一種「分辨性」的語言,它能將經典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路以文字與對話的模式呈現,進而提出討論而驗證,培養學僧分辨諸法相的智慧。在西藏佛教中,此討論模式已相當成熟,不少僧人都能立即透過這種語言來互動,並且有一套完整的互動的標準。若懂得這套方式,想深入討論佛法時就不會流於「各講各話」及「無對焦的聊天」的狀況,而能夠深入澄清許多問題!以辯經的模式來學習佛法後,肯定善惡及苦樂來龍去脈的辨別力會大為提升,也能透過此模式檢視自己的內心,發覺其中許多粗糙且會導致痛苦的根源認知,進而以正確的思路來導正,善巧地為自己及他人創造更多的快樂。





流通處一覽表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

購書事項請聯絡:0965812656 小姐

台北地區
◆北投流通處
地址:北投尊賢街239巷12號ㄧ樓

0965812656 小姐


◆藏喜佛教文化藝術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41巷23號1樓
TEL:(02)2322-5437 12:00~21:00(週一休息)

◆佛哲書舍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61號6樓
電話:(02) 2370-4971 6/F Sect 1 Chung Kiang S Rd Taipei


台中地區
◆台中瑞成書局
地址: 台中市雙十路一段4-33號
電話: 04-22120707 #88

智海書軒(台中里仁旗艦店
地址: 407台灣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二段657號
電話:  04 2326 1126

嘉義地區 流通處:清琉書坊 
地址: 嘉義市西區玉山路2421F
電話: :05-284-0337   Fax:05-284-0829



◆香港流通處(佛哲書舍)
白楊街30號地下



◆馬來西亞 菩提書局 Bodhi Book Centre
Lot 3.05, 3rd Floor
Bangunan Pak Peng,
75, Jalan Petaling, 50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吉隆坡 馬來西亞
TEL: 603 2078 7185 FAX: 603- 2072 9808

◆新加坡長青書局  Evergreen Buddist Culture Service

Block 333 Kreta Ayer Road #02-24
Singapore 080333

TEL: 62206360


◆大陸地區流通資訊 彭措佛缘阁(心一堂書店)

1.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40号
2.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立新路6号东门博雅负一层008号·
3.香港尖沙咀東麼地道63號好時中心LG61· Tel: 0755-82224934

星期一, 2月 24, 2014

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攝類學》的學習方式


為了讓孩童們也能參與學習,《攝類學》一開頭使用較為簡單的主題顏色、寶瓶、柱子等等,透過這些簡明易懂的主題來練習「理應是理應不是因為是.......之故遍」等基礎理路思考,因此一開始先使用一些通俗的例子來練習




所謂的「句」(三句、四句的句,藏語讀音近似「[1]有「邊」的意思,乃是探討主題在範圍上屬於哪一邊。辨別兩法是相違、同義、三句還是四句。三句的話要有是彼二者、要有一者不被另一者周遍,四句的話則兩者互相不被對方周遍,要分析兩者之間屬於哪種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顏色和白色二者是三句。此三句為:


一、是顏色和白色二者(是彼二者)。­­­­


二、是顏色而不是白色者(是甲而不是乙者)。


三、不是顏色和白色二者(非彼二者)。


但辯經時有特殊的講法:


在辯論一、「是彼二者」的時候,會講:「若是顏色,不被不是白色周遍之句[2]」和「若是白色,不被不是顏色周遍之句[3]」。


在提到二、「是顏色而不是白色者」時,會講「若是顏色,不被是白色周遍之句[4]」。

在討論三、「非彼二者」時,會改講「若不是顏色,不被是白色周遍之句[5]」。


安立「若是顏色,不被是白色周遍」這句比較容易,但在安立「是彼二者」和「非彼二者」時,不用這種說法,改以「若是甲,不被不是乙周遍」以及「若不是甲,不被是乙周遍」來做問答,有助於理解和熟悉周遍關係。




學習《攝類學》的目的



這樣的練習,主要是要幫助理解大般若經中三式[6]的建立,為了幫助了解三式的周遍——於順品中有[7]、於不順品中無[8]。學習《攝類學》,是為了要確切的理解三式,先掌握量理的基礎和方法。《攝類學》也把很多的難處、重點整合後簡化,以助學習。一開始先使用一些通俗的例子來練習,讓學習者知道:「喔!原來周遍關係是這麼一回事啊!」由淺至深的再學習常、無常、果因相、相違因相,不定因相等等的周遍方式。好好學會正因相的三式,對相違因相、不定因相等的架構自然也能理解。由於釋量論》非常艱難,先以《攝類學》作為先行的基礎,也因為現觀中觀的內容非常深奧,不容易懂,沒先學《攝類學》很容易產生誤解,故應先學好《攝類學》的理路




《攝類學》對修行的利益



很多人因為自己不懂,說學《攝類學》跟修行無關,真正懂的人不會講這種話。因為不懂,覺得很難,看了頭暈,所以才會說這個不需要、不重要,覺得只要正襟危坐來修行還比較容易一些。但真要修行,學習理路是必要的,沒有理路的話,不會有經了解過後獲得的信心。隨隨便便聽上師開示,產生一些信心是有的,但這類的信心不會堅定。因為沒有理路,信心很容易就退失,不容易生起堅信。有好的思維理路的話,不會只生時有時無的信心,而能生起堅定不搖、經了解過後獲得的信解,行持的部分也會變好,這很重要。



 宗大師在廣論中提到:有很多人把佛經、般若經釋量論當成「講」時用的法,而不是「修行」時用的法。認為修行的法是修持本尊、持咒、觀想本尊,這些才是主要修行的法,其他都只是講說用的、跟外道辯論用的,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大論如果都只是講說用的法,跟修行無關的話,那這些論典會變得一點意義都沒有了。「講說、成就」二者就好像俱舍論》中所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9]。」佛的正法有教法和證法二者,教法是因,證法是果。所謂的「教法」是對三藏的義理做聞、思,自己聞、思、執持,自己先學習,理解後講解給別人聽。所謂的「證法」是在經過聽聞、思維後已得定解的意義上串習的意思,唯獨這二者而已,沒有這些以外的佛法。佛法攝集於教法和證法二者,在法上分析觀察是教法,經過分析、決斷後去修持、串習是證法。這兩者一樣重要,不能只重視其一,而輕視另一者 ;只取其一,卻放棄另一項。要有良好的修行,要先分析、決斷要修的法,決斷後要進而修持、串習,這樣才會圓滿。

更多《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
NEW
達賴喇嘛尊者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夏巴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蔣孜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寺北頂札倉住持洛桑確尼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寺北頂札倉經教師圖滇莫嵐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寺北頂札倉經教師吉美汪督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1] 1vk


[2] "-+}#-9m,-,-+!:-.}-1-9m,-.=-1-=0-.8m-1vk


[3] +!:-.}-9m,-,-"-+}#-1-9m,-.=-1-=0-.8m-1vk


[4] +!:-.}-9m,-,-"-+}#-1-9m,-.=-1-=0-.8m-1vk


[5] "-+}#-1-9m,-,-+!:-.}-9m,-.=-1-=0-.8m-1vk


[6] 3u;-#=v1k


[7] 1*v,-@}#=-;-9}+-.k


[8] 1m-1*v,-@}#=-;-1{+-.k



[9] %},-.8m-+1-&}=-M1-#(m=-){kk ;v$-+$-K}#=-.8m-0+#-(m+-+}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