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26, 2014

《辯經語言入門》2016再版(本書為2008《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增添內容後再版書籍)"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Buddhist Debate" 介紹與訂購方式




(已預定於2016/11再版,重新校訂排版,並增添新的學習單元)

 線上直接填單訂購(可超商取書付款及貨到付款)

作者:洛桑蔣千

                                                 
                                                                 
本書介紹辯經的基本術語與概念,幫助學習者掌握辯經的遊戲規則,並提供藏文與中文對照。(Step By Step Illustration in Tibetan and Chinese )

什麼是辯經語言

《辯經練習手冊》為此書的進階學習本,除了介紹原理,更透過不同的練習題使學習者能了解辯經中的細部技巧及思考方式。

進階學習
攝類學《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


尊者達賴喇嘛講學習辯經與理路的利益
辯經的訓練,能給你什麼能力?
學辯經,先掌握論式當中的三要素––有法、所立法與因相
專為此書設計的練習本《辯經練習手冊》

  瞭解辯經語言的重要性───透過「破除」與「成立」來瞭解討論主題的確切範圍

        在討論某主題時,若想確定此主題確切的範圍,「破除」與「成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成立」某主題之前,「破除」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破除的功用是用以排除過失,經過一番「去蕪存菁」,除去粗糙的想法與陳述後,將能安立出更接近真實狀況的思考。這樣的過程,對於聽聞某佛法主題後,想要透過「思」來做出「無誤的肯定」的行者極為重要。

 2016再版序   
         
再版序    
        《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與《辯經練習手冊》二書,分別是在20082011年先後出版,我對這兩本書的呈現方式從2005年開始構思,主要是為了銜接《攝類學》的學習而設計的教本,由於《攝類學》本身已經是基礎教科書,這兩本書算是為了理解基礎教科書又再設計的「基礎中的基礎」,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習者更容易地趨入《攝類學》。在重新再版的過程中,我稍微翻了一下舊筆記,才發現當初零零碎碎的記錄下來很多想法,有的沒有收錄在書中,也喚起了一些記憶。       

                由於《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銷售完畢,一直有讀者向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詢問這本書,會內的人員不斷向我催促,由於我課餘的時間大都在編譯《攝類學》的教本,總抽不出時間,一直拖到2016才騰出時間校訂,由於《辯經練習手冊》和《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在目錄的設計上是互相呼應的,乾脆兩本一起處理,並且在兩本書中都再添上了新的學習單元
      
        在內容方面,這次除了在2016版的《辯經語言入門》補上1.7.1.12. 幾個小節,這些小節可與第一版與2016版《辯經練習手冊》的單元對應,也特別在2016版的《辯經語言入門》與2016版的《辯經練習手冊》中補上了新的一章(第四章)辯經語言與一般白話的理路陳述方式。此章介紹了如何找出一般邏輯論述中的有法、所立法、因相,進而分析其中的理路思維是否無誤。由於筆者發現有部分讀者一直對辯經語言的使用有障礙,無法習慣理路的陳述,這對往後《攝類學的學習會是一大障礙。因此特別在本書第四章編寫了 4.1. 判斷陳述中的有法、所立法、因相、4.2. 白話與辯經語言的轉換、4.3. 判斷出有法、所立法、因相後的反射性思考這三節,輔助這些讀者能夠盡快熟悉辯經語言。
        
這新添的單元其實離不開原有的內容,目的是使學習者將學過卻不容易串連起來的部分做一次連結,畢竟理路學起來就是要使用的,不少人就是因為串連不起來而無法應用,在理路上施不開手腳,因此再添上一些說明與練習。
       

《攝類學》本身是《釋量論》的基礎科目,將《攝類學》學好會大大降低《釋量論》的難度,而如果能夠慢慢地熟悉《釋量論》中的理路思維,不管是學習現觀,特別是中觀,都有極大的幫助。由於大部頭經論中的思考與論式應用大都離不開《釋量論》的理路,因此辯經與《攝類學》的基礎學習成果會關鍵性的影響到往後理解的深淺。有些本來很想學的人在過程中可能會堅持不下去,想打退堂鼓,或者遭遇到一知半解的人傳達不正確的觀念將你勸退,透過似是而非的理由讓你對這門科目失去希求力,例如:告訴你這只是破外道才要學的,跟佛教修行毫無關係,或說這門科目簡單地學過去就好,完全不需要用論式學習,或說你只是在家人,不需要這麼深入,或說這只是給藏人學的,漢人不須學,或說學習辯經只會增加更多分別,無益修行,或說這只是下部宗的概念,學高深的中觀宗或密法根本不需要這些,又或說要學習中觀及毗婆舍那才要學理路,其他都不需要,在沒有正確的引導下,這種種顛倒怯懦的說法可能會導致學習者走偏路而吃大虧。既然有緣接觸到這門科目,心裡也想學了,在心力微弱時一定要不斷憶念思維打好基礎的利益,激勵自己絕對要將這門科目上手。
       
        為什麼一再強調要用論式?論式會讓問題一目了然,如果一個人敘述了一件事情,你想要去分析其中的對錯,最好的方式就是馬上把這段論述用論式來表現,論式一攤出來,先不論對錯,至少理路已經清楚的表現出來了,了解論式的走法後,就有辦法觀察這理路是否有瑕疵。因此,論式是觀察理路是否有過患的根本基礎。就實際狀況而言,不管是在辯經時,或者是平常想討論決斷某個主題,如果對論式不熟,常會看到討論者沒法提出關鍵的問句,說不出話來,或者是一直在門外轉,提的問題跟中心主題扯不太上關係,甚至連對方主張了什麼都搞不清楚,這都是論式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論式一旦擺出來,在清楚的看到主張(宗)與理由(因相)後,就有一套準確的模式來分析釐清,正確與否會一清二楚。學會應用論式後,學習者一定會發現「自己決斷」道理的能力極度提昇,會明顯的感覺到這跟字面上稍做理解有極大的差異,對道理理解肯定是深刻的,而且自己在陳述一個道理時也很容易會留意到理路邏輯上的問題,這一切都仰賴著對論式的熟悉度。

        另外,會使用論式對往後學習正因相也很有幫助,正因相本身就是貼著論式走的,了解了正因相,才能進而生起比量,一開始想要了解無常、前後世、教法無過、導師無過、空性等深奧的道理也非得透過比量才能得知,因此,想要了解這些修行上的內容,必定要先理解正因相與論式的規則才有辦法趨入。《釋量論》第四品當中提到了應成與成立語,此等重要的利他工具亦與論式形影不離,論式與往後的學習環環相扣,不懂論式,必成障礙。   
        

    再者,論式也能幫助我們準確地了解生活中各種因果苦樂的運作,例如利他為何會帶來樂果,過度自私為何會帶來苦果,這些道理很難靠單純相信就能產生力量,透過論式長時間觀察修,理解到這些現象無誤,才能真正說服自己要斷惡,因為不斷的話肯定吃苦頭;要積善,因為想要樂的話這就最好的方法,這些惡招苦,善引樂的決斷能夠深層改造自己的行為模式,若能在內心產生定解,往後就算沒人和自己一起行善止惡,自己還是很能夠有力地去行持。這類觀察修的情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論式則是撐起觀察修不可或缺的支柱。
    

三大寺剛進小理路班級的學僧剛進辯經場時,同儕們都會努力用論式去表達,過程當中學長、糾察師、經教師等也會來觀看初進班者使用論式討論的情形,這情境會逼著學僧好好去準備,如果你不用論式,大概也很難找到什麼好對手跟你討論,這壓力促成了學僧們使用論式的習慣。一般人在沒有這種環境的狀況下,更應該要督促自己使用論式,如果有些好的法友,最好能約定一定要用論式來討論,而且能用「嘴巴」講出來更好,這能訓練學習者直接陳述的能力,直接討論、直接糾正,直接再試著做正確的論述,當場就練到熟悉為止,學習的節奏會極為不同,現場互動也會引起更多不同的問題意識,這樣的訓練跟單單用筆記來學習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有心的讀者不妨試試看就知道了。
        
         這兩本書當中介紹的題目,讀者最好能一一練習過,這些練習都有前後的理解次第,而提醒讀者必須練習的原因在於有練習必定能留下較深的印象,才有辦法在需要時馬上拿出來應用,只是稍微讀過去或跳著主題看,在學習效果上可能會大打折扣。
      
        另外,一開始在練習簡單的題目時,如果有對手跟你對練,扮演立宗者的有時候不妨刻意答錯,書中有舉了不少例子參考,有心練習者可以試著彼此互扮提問者和立宗者的角色走一遍,會有不錯的效果。這能訓練提問者如何去安各種論式來破除,熟悉不同的攻法,直到這思考變成學習者的習慣為止。這些簡單的題目不是要讓你理解什麼深奧的道理,主要是在訓練提問者如何使用論式,是很重要的訓練過程,如果立宗者一開始在簡單的題目上什麼都答對,提問者可能馬上就一籌莫展,這對剛開始學論式的人來說可能達不到什麼效果。
  

        對於一直排斥使用論式者而言,學到後面會發覺論式所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在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難的狀況下,再加上對論式又不熟悉,在理解上很可能會遇到嚴重的瓶頸,我見過不少例子,都吃了大虧。因此,在打基礎時一定要練熟論式,最好看到某個論述時能馬上在腦海中將其轉成論式,陳述出來,再用論式來分析問題,要將此當作重要的階段性目標。
               
        就整體的學習而言,不管是學習辯經、《攝類學》甚至五部大論都必須投入相當的時間,並且有計畫的進行。對於有心想要學習辯經與《攝類學的讀者,複習是很重要的工作,基礎理路這門科目是第一次難,第二次再碰會稍微簡單,第三次再碰會更為簡單,理解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五部大論的學習其實也是如此,如果在第一次學習有好好的花時間理解和練習,第二、第三次後學習的速度絕對會比第一次快很多,也更為深入,過程也會愉快許多,多次複習後學習過的道理較能穩固的留在心續裏。如果毫不複習,又缺乏辯經等等深化理解的學習環境,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很難留下什麼印象,這會大大障礙往後的學習。安排複習計畫是絕對必要的。

                                                                        洛桑蔣千  2016/07/08於南印甘丹寺

出版緣起

在西藏佛教中,運用辯經深入義理一直有其相當的重要價值與實用性,不僅能助益深化解讀佛典,也能從過程中了解自己思路或修行上的盲點,而絕非僅僅只是邏輯的遊戲而已!然而一直以來,漢語語系的範圍中卻沒有適切的書提供引導學習,因為辯經的學習除了要先克服語言上的轉換之外,還須對整套辯經模式背後所蘊含的原理與意義作正確的解析。優秀的蔣千喇嘛除了本身通曉中英藏語言,更難得的是他將自己在西藏寺院這幾年的學習寫成辯經系列之書,除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敘述西藏寺院所學習的辯經原理,並提供本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及釐清觀念的心得,從一個學習者的立場考量學習辯經過程中會遇到的思路瓶頸,同時也闡明辯經的思路對修習佛法及生活上的利益!



辯經是一種培養思考力、深入佛典之工具,同時可用辯經的思考檢視自己的認知

由於經典的內容錯綜複雜,除了僅僅「閱讀」經典之外,想要真正瞭解細部確切的意涵,若沒有分析比對經典的能力,很難直接看出細微處的細部差異以及該取該捨之處,以致造成誤解的危險。《菩提道次第廣論》:「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而辯經的語言正是一種「分辨性」的語言,它能將經典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路以文字與對話的模式呈現,進而提出討論而驗證,培養學僧分辨諸法相的智慧。在西藏佛教中,此討論模式已相當成熟,不少僧人都能立即透過這種語言來互動,並且有一套完整的互動的標準。若懂得這套方式,想深入討論佛法時就不會流於「各講各話」及「無對焦的聊天」的狀況,而能夠深入澄清許多問題!以辯經的模式來學習佛法後,肯定善惡及苦樂來龍去脈的辨別力會大為提升,也能透過此模式檢視自己的內心,發覺其中許多粗糙且會導致痛苦的根源認知,進而以正確的思路來導正,善巧地為自己及他人創造更多的快樂。

第一版封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