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4, 2016

我們預計在2017與2018年度出版5-6本佛典譯作,出版經費嚴重短缺,需要您的支持

        

翻譯計畫:
我們目前已經有明確的計畫要將攝類學教學教材細部編譯出版,特別是《理路幻鑰》一書此書為第十二、十三世達賴喇嘛之經教師鋪布究˙強巴嘉措在教授十三世達賴喇嘛《攝類學》時所編纂的教材,為藏傳佛教中極為重要並常用的一本基礎教科書,此教科書若能完整的編譯出來,對學習量論者會有極大的助益。目前已出版到小理路第五單元。
若計畫順利,我們往後還會繼續編譯五部大論的相關注疏。

◆自2004年以來,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的法師、教授、專業譯者及工作人員,幾乎都是以無薪的狀況在推廣佛典學習,除了免費舉辦演講活動,我們更致力於出版小眾佛典學習教材。

由於我們出版的書並非暢銷書,而是比較專業的佛典譯作及學習教本,在翻譯及設計上較費工夫,加上排版、印刷、書籍倉儲與行政雜支等種種費用,書的印量也不比一般暢銷書,印量一少,每本書的成本自然大為提高,收支上幾乎都是入不敷出。西藏佛教認知理論》第一刷售完後拖了兩年左右才有經費再版,有些計畫也因此一再延宕,無法馬上與大家分享。

         
不過,我們還是堅持我們該做的事情。如果你覺得我們的作品能帶來利益,對我們堅持的理想有所共鳴,願意贊助我們,
對我們出版推廣佛典的速度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致力於翻譯佛經,譯者目前皆以無支薪的方式翻譯經典,預計在2017與2018年度出版5-6本佛典譯作,在出版上目前已出現問題,出版經費嚴重短缺,您可以贊助我們,使這些作品能順利問世。
請來信 ttslecture@gmail.com
或來電 0922876566 與孫小姐聯絡。
購書事項請另聯絡:0965812656小姐


◆除了贊助出版,您亦可贊助編譯《攝類學》的譯師們




◆我們的帳號
第一銀行帳戶名稱---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代號 007板橋分行
帳號:201-10-081225本協會將提供正式收據,可抵稅。

郵局劃撥帳號:19951596,戶名: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請來信告知姓名、住址、轉帳資訊,我們會將收據寄到您府上。


      

星期日, 3月 13, 2016

有關盜版掃描印刷一事


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一再發生,
有鑑於之前有人掃描影印我們出版的書籍私下分享,
日前已說明這會嚴重影響到出版的運作,
希望不要有類似的事件發生,
但近日更有人公開的在淘寶盜印我們花許多心血編輯出版的書籍,
還掛著「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印行」的招牌公開販售,

名稱為「法镜法宝流通店」, 

店家與一位叫「釋允宏」的有關,
目前已公開盜賣「辯經練習手冊」一書。 
由於淘寶是大陸網站,我們無法可管,
迫不得已我們必須公開這件事情。

希望需要書的人還是透過正常管道購買取得,
小眾學習書籍的推廣經營實在不易,
您越是買這種盜版書,我們經營就越困難。
我們前些年經營困難,
有一段時間甚至連印刷書本的經費都不足,
一本書拖了兩年才有辦法印刷。
我們每年都會有固定的費用
包含倉儲、行政、編輯、場地、流通等支出,
在已經有基本開銷的情況下,
作者與譯師率先答允目前的狀況都不收稿費,
才能勉強撐下去,
我們編輯的書籍不像暢銷書,
每刷都只有500-1000本,
印量小成本高,
算是長期推廣低銷量的學習教科書,
實體書本一旦沒人購買,經費入不敷出,
導致新書無法出版,
那以後想要訂閱、也買不到了。
公開販售盜版書的店家我們無法可管,
但讀者們心中的一把尺,
可以幫助我們度過經營的難關,
若讀者們希望我們繼續編譯出更好的書,
繼續經營下去,
而恰好您有這些掃描資料或影印書籍,
還請您不要再分享出去,
如果有人分享給您,
也請您告知這樣的行為會造成往後出版的困難,
讀者們只要做到這點,
不向盜版者購買,
就算幫了我們個大忙,
若盜版猖獗,
損失的不只是我們,需要書的讀者們也會因此受到損害,
懇請各位讀者幫忙宣導。


2016/11/02更新
盜印事件目前已告一段落,
「法镜法宝流通店」目前已誠懇地來信溝通道歉,已獲我方諒解。
經了解後,我方相信「法镜法宝流通店」與釋允宏法师在此事件上並無惡意。
並承諾往後不會有類似的事件發生。
公開或私底下盜印掃描分享,
都是屬於侵權的行為,
希望各位讀者在收到這類的資料時,
務必要直接聯絡我們,
我們的聯絡信箱是ttslecture@gmail.com與ttslecture@sina.com,
方便我們快速處理。



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敬啟

星期六, 3月 12, 2016

先學好《攝類學》的目的




◆文/洛桑蔣千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攝類學》當中,有許多量論中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其實都是很重要的「思擇」原料,在五部大論與大部頭的經論中,許多思考都還是要回到這些零件上,這些原料會讓你產生更多面向的思考與重要的疑惑。

       有些人沒有先深入攝類學,聽到五部大論當中牽涉到基礎概念的陳述時,沒學過攝類學不用講,就算學過攝類學,如果只是表面上膚淺的帶過,要你馬上回憶,大都想不起細節,那在你內心大概都很難有個準確的概念,若又牽扯到不同宗義的差異,或外道的說法,又將更為複雜,遇到這些問題,多數人都是走馬看花,思惟就無法突破,遇到難題大概都只能帶過。

大論當中的論述,懂辯經的人就有辦法將之分析拆解,透過論式來討論、釐清,這些拆解往往都仰賴於基礎理路與攝類學的學習。若缺少基礎概念,又不懂如何將問題轉化成論式,就無法如庖丁解牛般更具體的抓到典籍中許多陳述的個別用意,也無法生起有價值得疑惑,更罔談有進一步的釐清,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都是沒有學好攝類學造成的。

大部頭經典的寫法,大都把學習者設定為有相當的理路概念者,扎實學好《攝類學》只不過是基本要求。這些典籍也不可能把這些基本細節再重複論述,否則一本書可能永遠寫不完,篇幅也會過長。而若有講法者教授這些大論,往往也只著重於要點,將所有的問題再一個一個深入剖析的機會很少。再者,講法者稍微解釋艱難的教理,若又牽涉到理路,沒有《攝類學》背景的人可能就會鴨子聽雷,這樣的學習,理解永遠只能浮在表面。

如果要深入學習,一開始依次地把基礎學起來,學習的視野將不可同日而語,否則到頭來還是要將這些基礎部分補齊,每每牽扯到基礎概念時要一再花許多時間重複解釋,進度很難往下走,到頭來只是事倍功半。


         更多《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

  

學習經典,持續的努力非常重要。


學習經典,一定要非常用心、努力的去進行,在學習的期間,會遇到困難,遭遇到學習上的困境,這時絕不能輕言放棄,持續的努力非常重要。
 如果能持續的學習,逐漸的,一開始覺得困難的地方也會慢慢變得容易,內心也越來越能夠掌握教理的含義,千萬不要因為遭遇困難就馬上放棄,學習佛教經典是這麼一回事。
~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尊者談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達賴喇嘛尊者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佛教的科學

如果將佛教學科分類,也可以分出「佛教的科學」這一門學問,先深究事物種種的存在方式,而不論其好與壞,佛教的專業術語稱之為「基」。內在事物或外在事物都是依著因果法則而運作,遇到不同種類的因緣,就會有不同的變化,這都是實際存在的狀況。


「非顛倒心」與「顛倒心」兩者,前者所執的對境符合實際存在的方式,有事實作為靠山,後者則否。依於這樣的基礎,譬如說: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是不淨的,但我們卻執它為淨,我們就可以明確的瞭解顛倒心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的身體是從不淨的因而生,它本身也是不淨,我們卻耽著於這樣的身體,進而生起貪,進而造惡業。執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執有一個實有的我,這些顛倒的見解帶來了無量的麻煩與痛苦,是製造一切問題的根本。這些顛倒心就是苦因,如果能斷除它,依之而起的苦也能被消滅。此時,若要滅除這些顛倒心,理路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依著正理去觀察真相,才能逐漸去修正我們認知的方式。由於心能依於境而改變,而非顛倒心又有事實作為依靠,不像顛倒心是錯亂、不穩固的。因此,非顛倒心確實能對治顛倒心。


透過修行,雖說無法在短時間內馬上得到利益,但若能長期修練,熟能生巧,感受必然會有所不同,體驗也會越來越深刻、穩固,面對困境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在《因相類學》(《因類學》)當中,例如安立:「聲有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之故。因為是所作,所以是生出來的,由於是無常,所以會壞滅。生、壞滅是同時的這個概念,可能會讓人覺得疑惑,不過深入去思考,剎那剎那改變的這種特性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就是因為生而造成的,這些論式就是要引導出這些關鍵點。剎那生的本身就已經造就了壞滅的特質,每一剎那都在壞滅,很清楚的了解這是能生的因所造成的。在深入了解無常的理路後,對念死無常、思維細微無常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學到《攝類學》的因果單元時,特別會提到近取因與俱生緣兩者,近取因將會演變為果的體性,而清晰明瞭的認知,必須要由一個隨順它的近取因來產生,要一個無心的物質作為認知的近取因是很難的。同樣的,清晰明瞭的認知也無法成為物質的近取因,認知可以有不同的所緣緣與增上緣,但造成清晰明瞭的部分,就一定要等無間緣。認知無始以來就有,認知也必須要靠上一個是認知的近取因而生,透過這樣的原理來成立認知沒有最初的開端,也不會有結束而輪迴與涅槃,也安立在認知上,被煩惱控制的心續可安立為輪迴,而當斷除煩惱後,心續上的煩惱被斷除後的離繫部分就安立為涅槃學習《攝類學》的目的,就是要逐漸思考這些細節,多方面的觀察,將它串聯起來,在心中得到許多定解,因此而得到利益。



觀察修


學習理路對觀察修是極為重要的。要能夠觀察,就必須在所觀察的對境上斷除增益,而要斷除增益,則必須藉由破除他宗、安立自宗、斷除爭論的方式來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殊勝。若要學習思維經典的方法,一定要學習陳那、法稱所傳下來的量論,這傳承是自古印度那爛陀一直沿續下來的,而學習龍樹師徒的教法者,更必須學好這門科目不可。陳那與法稱論師著作了量的經典,說明了因相、所立法等等的安立方式,就是因為觀察實在太重要了,這些經典才會出現。如果修行中只有安止修,大師們就不會特別造這些論典。




我以前學《攝類學》與《釋量論》時,內心最大的收穫就是當自己在閱讀經典,或他人在陳述一件事情時,我馬上會去思索背後的理由,並且分析這些理由正不正確,這使我在學習上能夠逐漸得到堅固的信念。




理路的學習,能讓智慧變的更敏銳。當談到「周遍」、「若是甲,被是乙周遍」、「四句」、「三句」等內容時,不管自己或他人在陳述某個議題時,很容易能夠察覺到其中的語病及過失,辨認的能力會有所不同。在學習經論時,也能夠很容易找到問題,並且對其中的含義做出準確的決斷。


學習《攝類學》的目的

我以前學經論時,有段時間也是比較忽略破除他宗跟斷除爭論的單元,只在安立自宗上花心思。例如我在學習現觀學到發心的單元時,只把發心的體性、科判、分類等背得很熟,這樣學其實是不夠的。破除他宗跟斷除爭論當中有許多關鍵,學習者必須全面的思考閱讀。我們在學習上該特別花心力去深入,不能說經典中都闡述了,就放在一邊。如果想要撼動自己的內心並帶來改變,就一定要深入其中,透過正理不斷思考,才有辦法真正得到定解。閱讀這些經典,也不要把它當成只是一門差事,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內心,打敗內心的三毒煩惱與愛我執。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見得馬上會有所體會,但逐漸的,當透過理路,觀察的力量一強,對治的力量逐漸強大到能跟心中的我執與愛我執抗衡時,這時候就會產生無畏感。《入行論》透過許多理路來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龍樹師徒在論著中透過無量的正理來成立空性,都是透過理路來做觀察學習的時候,要慢慢能夠透過正理的觀察,才能真正改變內心。

智慧潛能無關宗教,須靠學習引發


目前,已有許多科學家對心產生極大的興趣並做深入的研究。心的思考方式與我們的苦樂有極大的關連。在《覺知類學》(《心類學》)中,也將認知做了如 :根知、意知等許多分類,這不管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應該學習。理路思考,不管是對佛教的科目,或者是學習學校裡一般的科目,在理解、決斷上都有極大的幫助。
 
我們擁有人身,依於人身能開發高度的智慧,這點人跟動物有所不同。理路的學習能訓練分析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訓練而增長智慧,這樣的潛能與宗教無關,但這能力還是必須靠外在的緣來引發,也就是學習,用心學習沒有不能達成的。華人已有很好的佛法傳統,在理路的學習方面,如果能好好透過翻譯、教學,特別是辯經的學習,一定也會逐漸興盛。

       


更多《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
NEW
達賴喇嘛尊者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夏巴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蔣孜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寺北頂札倉住持洛桑確尼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寺北頂札倉經教師圖滇莫嵐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NEW
甘丹寺北頂札倉經教師吉美汪督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辯經的訓練,能給我們什麼能力?



◆文/洛桑蔣千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一、增強「抉擇」與「陳述理由的能力」

辯經,其實就是一直不斷在做抉擇的過程,一場辯經下來,做出上百個抉擇非很正常,在辯經場上面對問題時的情境,會大力推動你去下判斷找原因,這樣的學習互動,其實就是一直在創造「抉擇點」,一次又一次的把問題提出來讓腦袋判斷、判斷、判斷。
人類的思維可以受訓練,這也代表受訓練前一定會有一些脆弱的點「需要被修正」,而辯經所能夠改正的缺點,正是「遇到抉擇點時,沒有下判斷的習慣」、「下判斷時,不習慣找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論點」。有些人天生邏輯性強,但也有些人遇到問題時會「矇過去」,或思考停頓、不知從何想起,或者是照著自己沒有邏輯判斷的舊習慣去思考,在行動時不太會下判斷,下判斷時不完全清楚這樣做的目的,這都是思考上容易出現的缺陷。
辯經的訓練,剛好反其道而行,所有的論式,都是不斷的要你決定、決定、決定,要你陳述自己的理由、理由、理由,你的判斷與理由出了問題,對手馬上就會準確地透過論式糾正、糾正、糾正,不斷的推動你再次下判斷,修正理由。辯經的遊戲規則本身就會修正我們思考的模式,提出一條明確的思考判斷準則。長期的投入訓練,辯經的理路會變成我們主流的思惟習慣,慢慢替代往昔的渾沌狀態。


二、訓練「看出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將矛盾點清楚呈現」的能力
除此之外,辯經還能改善思惟當中另一項更嚴重的缺陷,也就是「看不出問題」、「找不到關鍵抉擇點」與「不知如何呈現矛盾」。
我們平常生活時接受了大量的訊息,除了科學家等專業工作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會比較吹毛求疵,許多一般訊息當中的矛盾點,我們通常都不太會留意,若平常沒有分析的習慣,就很難馬上看出細節當中的端倪。學習佛法也是一樣,佛典當中有了義與不了義的說法,在教義上許多問題都有待釐清,若要把教理學通,學習者對疑惑及矛盾的敏感度就必須提升。
在辯經的學習中,提問者的角色剛好就是個「主動找疑惑」、「找出關鍵抉擇點」、「令矛盾在幾個步驟內清楚呈現」的找碴角色,在對基本辯經語言有點熟悉度,比較能看懂攝類學中的基礎邏輯後,下一步就是要訓練我們偵錯的功夫。在學習辯經時,由於你會扮演提問者的角色,上場前沒有準備有點內涵的問題,你的提問就可能會索然無味。因此,學習的榮譽感及壓力,特別是對聞思的希求,會迫使你在閱讀時,為了要找出好問題,特別會留心疑點。找到問題時,學習者也不能只把問題留在心裡,一定要透過語言清楚呈現給對方聽,因此學習者事先就不得不花心力好好的準備,熟悉前後邏輯的貫穿性,讓矛盾能夠更明白的呈現,而內心思考若要化成一連串的語言,通常會花更多倍的力氣去整理,但是這番力氣也會烙下更強烈的理路習氣,如此長期的練習,「看出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將矛盾點清楚呈現」逐漸就會變成我們習慣性的思考動作。
       
       
       在許多學習科目中,創造力與開發力都跟觀察問題的能力有極大的關係,被視為成長中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學習辯經也是如此,您能看出別人看不到問題,在看似沒問題的陳述上看到疑點,代表你的智慧更容易提升。辯經能力較好的人,通常探索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這是必須持續加溫的學習重點,而一場外在精采的辯經,內在細微觀察問題的能力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
「抉擇」、「給出好理由」、「找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清楚的呈現矛盾」,這些智慧當中美好的特質,絕對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特別加強,這是毫無疑問的事,這也是辯經所能帶來的幾項利益。訓練重點在於長期持續,不一定要特別聰明的人,只要願意努力,大都會有不錯的成果,當然,聰明的人或許能進步的較快,但是一般的人也能因此變得更聰明。
更多《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 

《攝類學》與《量論》的傳承背景簡介




◆文/洛桑蔣千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提到《攝類學》 ,必定要提到古印度的陳那論師。

        陳那論師(公元五、六世纪),乃古印度極具盛名的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的智者,師承世親菩薩,在量學邏輯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世親。他廣閱群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以驚人的智慧,觀察出釋迦牟尼佛於各處所說教法中的理路規則,並將這些義理系統化,著述了有關《量論》的佛教典籍。

       曾求學於那爛陀寺的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到:「所行羅漢伽藍西南行二十餘里至孤山。山嶺有石窣堵波。陳那菩薩於此作因明論。陳那菩薩者。佛去世後承風染衣。智願廣大慧力深固。愍世無依思弘聖教以為因明之論。言深理廣。學者虛功難以成業。仍匿跡幽巖迻神寂定。觀述作之利害審文義之繁約。是時崖谷震響煙雲變釆。山神捧菩薩。高數百尺。唱如是言。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說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如來寂滅大義泯絕。今者陳那菩薩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1]」由此亦可知玄奘大師對陳那論師非常崇拜,亦可推知當時印度佛學家對陳那論師的尊崇。

       在陳那的著作中,最著名的的是《集量論》,這是陳那將他自己許多零散的著作匯集之大成。此典籍不但在當時印度為因明開創了新的局面,在西藏佛教中也極受重視,由於該著作於在量理方面極具代表性,西藏的佛學家都慣稱之為《量經[2]》。

        爾後,此量理的傳承透過陳那菩薩的弟子自在軍論師,再傳到法稱論師(公元六、七世纪)而發揚光大。法稱論師極為聰慧,第一次跟自在軍論師學習時,程度就與自在軍旗鼓相當,第二次就遠遠的超越了自在軍,第三次教授法稱時,自在軍明顯地了解自己對陳那菩薩的觀點有所誤解,在理解上與法稱雖非雲泥之別,卻也有不小的懸殊。由於傳統上弟子不能直接指正老師的錯誤,自在軍心胸開闊地承認自己的論述有誤,並且授權法稱可將自己的見解作為他宗見來破斥。


        之後,法稱造了有名的《七部量論[3]》。其中,《釋量論[4]》、《定量論[5]》與《量理滴論[6]》三部完整地敘述了八推理詞義[7],屬於軀幹。另外四部《因滴論[8]》、《觀相屬論[9]》、《成他相續論[10]》與《諍理論[11]》並無完整詮釋八推理詞義,只在專門的主題上闡述,則屬於如同四肢的支分。



在這七本著述中,《釋量論》在抉擇論述上最廣大詳盡,也是五部大論的其中之一。




之後,這許多有關於《量論》的著作從八、九世紀開始傳入西藏,著名的譯師如:瑪.善慧[12]、俄.磊悲歇饒[13]洛滇歇饒[14]等不斷的藏譯與研究推廣,在量理方面的典籍,藏譯的數量遠超過漢譯,這對往後西藏佛教在《量論》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的影響。更而甚之的是,於十二世紀,在量理上持有著洛巔歇饒的傳承者,也就是桑浦寺的住持恰巴.卻己僧給[15](法獅子),開創了《攝類學》的體裁,為後代眾多學子開啟了學習《量論》的大門。

       所謂《攝類學》的體裁,就是將《量論》中一些重要的主題攝集起來,分類為如:返體、因果、總別、相繫、現量、比量、應成、因相等等單元,以篇幅短小、簡易扼要的方式介紹,並且有明確的辯經語言貫穿全文。在個別理解這些基礎單元後,學習《量論》的門檻將大為降低。這絕對是法獅子論師深思熟慮,為了利益更廣大的群眾而用心開創出來的。因為《量論》這門科目不但內容深奧、用字生澀、鍊句強硬,再加上當中不易讀懂的理路,如果直接趨入,不要說一般人,甚至一些佛法學者可能都不得其門而入。這並非誇大之詞,法稱論師當時寫出《七部量論》時,當時印度許多佛學家,也無法一窺其堂奧。法稱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感嘆,他所陳述的奧妙無人能懂,這些精華,也只能如川流回歸到大海一般,回流、融入到他自己身上。由於法獅子創立了《攝類學》的體裁,在高不可攀的《量論》高牆下架起了層層的墊腳石,使得後代廣大的僧眾及學者有機會踮足一望。
      
        此後,眾所皆知的薩迦班智達貢嘎給參、以及之後的宗喀巴大師、賈曹傑、克主傑、僧成等大師也對《量論》作了不少有名的注疏。宗大師更在學習《釋量論》時,對法稱論師的思考驚為天人,感動到淚如泉湧,生起了無比穩固的信心與定解。這也是宗大師每每在抉擇正理、闡述難題時,總是能去蕪存菁,闢出無誤思路的主要原因。


《量論》的學習,本以薩迦派為優,後來格魯派興起,更系統化的在三大寺等寺廟中廣大的傳承,三大寺各札倉也培養出一些通曉教理的祖師,在寺廟的學制中也不斷訓練出眾多通達理路的出家人。以三大寺的傳統而言,從前在西藏時,三大寺各札倉每年都會在冬季派出一群優秀的僧人前往藏地一處名為「絳」的地方,辯論《釋量論》,此法會又稱絳袞卻[16](絳冬季辯論會),為學習量學最重要的聚會。在這些西藏僧人流亡印度後,此辯論會每年冬天則在南印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輪流舉辦,除了成千上萬的三大寺僧眾,也有其它教派的出家眾前來與會。最主要的學習教材就是賈曹傑所寫的《釋量論偈品疏.無倒顯明解脫道[17]》,這應該是目前有關《釋量論》的注疏中,全世界最多人以辯經方式學習的量論教材
在法獅子論師之後,《攝類學》在單元上逐漸有更細的分類與探討,目前已經有很多《攝類學》的教材,在格魯派中,早期就著名的是惹兌攝類學[18]》,有些寺廟的《攝類學》教科書由於過於簡略,通常都還會參考《惹兌攝類學》的內容幫助學習。此外,近代最有名的《攝類學》著作大概就是本書《理路幻鑰》,也就是第十二、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教師鋪布究˙強巴嘉措[19]仁波切所著的《攝類學》,本書的發展已極為成熟,在分類上幾乎囊括了《攝類學》中所有主題,篇幅屬《攝類學》當中較廣的版本,內容也非常清晰完善,是現今甘丹寺北頂寺札倉以及色拉寺伽札倉的正式教科書。
《量論》與攝類學》,在西藏佛教世界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寺廟中的僧眾一代一代努力地的透過教學、辯經等方式,理路的傳承不但被保存,甚至還有更蓬勃的發展,此科目在西藏佛教中算是門顯學。
在漢傳佛教中,《續高僧傳》中記載到玄奘法師在印度學習的情形「時四方翕集。乃有萬數。能論義者數千人。各擅雄辯咸稱克敵。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陳供香花音樂。請奘昇座。即標舉論宗擅雄辯咸稱克敵。即標舉論宗命眾徵覈。竟十八日無敢問者[20]」玄奘法師在印度戒日王所設的辯經會上立宗十八日,無人能破,可知法師在量理方面的成就已屬巔峰。法師回國後,除了譯經大業,也將《量論》繼續傳承下去,其弟子窺基、慧沼與圓測在《量論》上也有不小的成就,不過經過幾代,傳承似乎就整個中斷。這可能就是如前所講的,《量論》的文字強硬難懂,又無如《攝類學》的基礎教科書,學習的門檻已高,再加上沒有組織僧團創造學習環境,培養大量的僧才,確保當中有人可以無誤地延續傳承,學習者若僅三三兩兩,也沒有撐起傳承的使命感,傳承極易斷絕,甚為可惜。
《量論》這個科目,必須傳承師長長期的引領問難,最好還有同儕學習切磋,方能了解弟子是否已經融會貫通,是否有足夠能力無誤地將所學傳承下去,這些順緣幾乎都要長期仰賴寺廟學習環境,並最好有一定數量且全心投入學習的僧眾,才能保證當中一直有人可以擔負傳承的責任。否則,就算有大論譯本在手,若學習者都僅是抱著聽聽就好,傳承責任不在我的態度,師徒之間的學問很容易就會產生斷層,傳承斷絕也是遲早的事。


以藏傳出家眾延續傳承的例子來說,甘丹寺北頂札倉的老一輩僧眾,在五十年前左右從西藏流亡到印度時,人數少得可憐,生活條件極為困苦,現今南印度的甘丹寺所在地在當時本是一片未開發的森林,當時的僧眾,從茅棚開始一草一木地重建寺廟,當時由於經書數量極少,學僧必須輪借著背誦,而由於當時醫療資源缺乏,不少人只是害了點病,沒得醫治,就這麼走了。他們如此努力的付出,原因在於他們確切地了解必須要透過廣大培養僧材,創造學習環境,傳承才能持續,在他們短短幾十年的努力下,北頂札倉的僧眾又恢復到兩千人左右,其他三大寺各學院及流亡到印度的各教派的情形也都很類似,他們對傳承斷絕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會極力的在傳承上做努力,這股使命感撐起了傳承的命脈,若往後量理之學有幸能在漢地廣大復興並延續傳承,過去的缺憾與成功的例子或許可以當作往後努力的方向及借鏡。
學習《量論》《攝類學》這門科目,最好能夠發展一套決斷問題的切磋模式,藏傳佛教就以辯經的模式在辯經場上培養出許多僧才,而《量論》《攝類學》這門科目,光以講演的方式,很難將其中的訣竅及難處深植在學習者心中,在藏傳的系統中,對量學有一定了解的人,無一不懂理路的思考,若要在漢傳中延續並發揚此學科,辯經的學習將會是一關鍵。

量理學在漢傳百廢待興,近一兩百年來,已陸續有些許的漢地僧眾及譯家,從藏傳寺廟中學習《量論》《攝類學》後,透過翻譯或教學量學典籍,在這方面帶來了不小的鼓舞及曙光,也有一些藏系的法師嘗試將這塊領域的學習引入漢傳。現今除了有少數的出家眾,甚至也有些用心的在家眾,察覺其重要性,願意來到三大寺等各處,進入寺廟的大環境,透過藏語直接學習,雖說都還是微小的力量,若努力的方向正確,逐漸有更多人能在辯經語言與義理上不斷有所突破,長時間來看必會有更多的成果出現。
更多《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
 



[1] 《大唐西域記》(T51,930b
[2] 3+-18m-1+}k
[3] 3+-1-&{-0`o,k 
[4] 3+-1-M1-8E{;k
[5] 3+-1-M1-${=k
[6] 3+-1-:m#=-*m#=k
[7] K}#-#{8m-3n#-+},-0W+k
[8] #),-3n#=-*m#=-.k
[9] 8K{;-0-0K#-.k
[10] Wv+-#6,-au0-.k
[11] P}+-.8m-:m#=-.k
[12] O-+#{-08m-R}-E}=k
[13] H}#-;{#=-.8m-<{=-:0k
[14] H}#-R}-X,-<{=-:0k
[15] &-.-&}=-<m-={$-#{
[16] 8'$-+]o,-&}=k
[17] 3+-1-M1-8E{;->m-3n#-;{8v:-A=-.8m-M1-0<+-*:-;1-@m,-%m-1-;}#-.:-#=;-0:-A{+-.k
[18] 8-%}+-0&q=-f
[19] 9}$=-84n,-/v:-0v-U}#-A1=-.-W-13~k
[20] 《續高僧傳》(T50, 45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