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6, 2013

《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編譯注者序



◆文/洛桑蔣千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理路幻鑰》一書,目前在三大寺中乃是甘丹北頂札倉與色拉伽札倉共同使用的《攝類學》教材,為第十二、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教師鋪布究˙強巴嘉措仁波切(1825-1901) [1]所撰,為近代《攝類學》當中的代表作,篇幅也屬廣本,使用此教材的廟宇非常的多。



《理路幻鑰》的中文譯本,已由早期在拉薩色拉寺學習的楊化群老先生先行完成。楊老先生曾是色拉寺的僧人,當時的環境極為困苦,老先生進入三大寺接受專業訓練,極為不易。老先生對於量理學有很深的造詣,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本書為了將理路與藏文原文辯經的內容做更清楚的呈現,除了在一些術語與論式的譯法上稍有差異,不少用詞都還是參考楊老前輩的譯文。


        從2005年開始,我一邊在甘丹北頂札倉學習《理路幻鑰》,在廖本聖老師的提醒下,一邊打鐵趁熱,把上課與辯經的內容都記錄下來。在2006年已將《理路幻鑰》當中小理路的部分重譯了一次,並對譯文下了近千個注。但自己回頭看,總對這樣的呈現方式不甚滿意,故沒有倉促的出版,主要的原因是我懷疑這樣的做法是否能夠呈現寺廟中實際的學習方式。如果沒有對的學習方式,再好的教材其實也無用武之地,而《攝類學》這門科目,沒有實務的辯經概念,說實在話,在學習成效上,要達到該有的效果的百分之二、三十都有困難。三大寺的僧人在學習任何典籍上,理解的較為深刻穩固,原因就在於學習的方式都以理路為導,要整體提升經典上的理解,就非得把理路紮穩不可,這個基礎就是在學習《攝類學》時所養成的。
       
         學習《攝類學》,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理路思考,掌握了理路,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己能透過智慧決斷事情,這通常是學完《攝類學》的學僧感到最明顯的改變與努力付出後收到的最大禮物。要學好《攝類學》中的理路,最切要的關鍵就是掌握論式與辯經語言規則,否則,要通達理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些規則幾乎都是在辯經互動中學得的,很難單靠閱讀課文看出門道。於是,我先將辯經的規則、用語、互動方式以及學習《攝類學》者一定要會的基本技巧整理出來,先把初學者在學習上的前行關卡排除。其間,我也同時思考往後寺院中的各類的教科書該怎麼編譯才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效,過程中也不斷請示幾位經教師們,確認了一些想法,分別在2008年與2011年先後完成了《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辯經練習手冊》兩書。


       如前所提,寫這兩本書另一個主的目的是要呈現理路及論式的架構,藏傳的許多典籍中,特別是與五部大論相關的教科書與《攝類學》,在論式理路陳述上都非常明確,語言邏輯極為強烈,論式與理路若沒有呈現出來,這些典籍很可能會失去靈魂。就《攝類學》而言,論式與理路更像是它的骨架,在失去論式與理路的表達時,《攝類學》可能就只剩一堆皮肉癱倒在地,在學習上很難發揮效果



        在寫完兩本辯經基礎教材後,在學習之餘,我將心思都放在要怎麼呈現《攝類學》教本中的單元,先編寫兩本基礎辯經基礎教材讓我有了一些經驗,我也一再請示了幾位師長的意見,我的經教師吉美汪督格西[2]在大方向給予我諸多的寶貴意見。特別提到在印度各地的一般西藏學校裡實際辯經教學的各種情況。老師他建議如果要將一般在家眾也設定為讀者的話,他們在學習上不如寺廟中順緣具足,時間的投入也無法如出家人一般全力以赴,如果我完全都採用寺廟中硬派的方式來引導,八、九成的人可能會棄械投降。在教材上最好有一般人習慣的輔助學習設計,這樣一來,就算是一般在家人,如果肯持續努力學習,也必然會養成一定程度的理路思考。
        

         教學極為細心,總是希望課堂上的人都能聽懂的經教師圖滇莫嵐格西[3],也提醒我不要一開始就把問題設計的太難,理路本來就是一門不好咀嚼得科目,這門科目不容易普傳的原因就在於它的門檻不低,學習者一開始一定會遇到很多理解上的障礙。若真的要把讀者帶進門,就一定要以漸進的方式引導,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來呈現,要多以初學者的角度來設計教本。這門科目對訓練思維力極為重要,是趨入一切經論的重要基礎。老師提醒我這門科目要持續的推廣,不要急於一時的成效,學習者慢慢就會越來越多。東頂的勘蘇袞卻策凌[4]仁波切也提醒我要多設計一些「若是甲,被是乙周遍」的題目,讓學習者多練習抉擇,這是思辨的重要關鍵。這些寶貴意見都對我在構思設計上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課餘的時間學了些課程設計,也花時間學了點圖像軟體,先把自己擬定的草圖設計出來,目的是要把在寺院中學習理路的方式呈現出來,並讓學習者能對這門不太輕鬆科目稍微容易趨入一些,在編輯溝通過後,總算有個雛型出來,這花了我不少時間。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有不少障礙,但總算一一克服。



       在我設計完本書後,整套《攝類學》教本的基本雛型也架構完成,跟我同就讀於甘丹寺北頂札倉的滇津丹達法師[5],從小理路第二個單元「基成」開始,加入了教科書編輯設計的行列,目前已經在不斷進行當中。滇津丹達也是台灣人,是我的學長、法友,也是很談得來的好朋友。我們倆班級雖然不同,但我的經教師們也都是他的經教師,我們也會延請經教師幫我們倆教授一些額外的課程,私下我倆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在寺廟當中的學習成績也非常的好,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也曾經在他的班級上連續四年拿到第一階次[6]當中的第一名,除了辯經能力好之外,廣泛地全面閱讀典籍是他的特長。由於他有豐富的經論學識,對中藏文也有優異的理解,他願意加入教科書編譯的行列讓我非常開心。由於我們有共同的背景,他理解能力也好,合作上磨合速度很快,往後在教科書的編排的速度,翻譯與設計的細膩度上絕對會有所提升。另外,滇津丹達法師與我的好友孫鍾華女士也參與了本書文稿的校訂,我特別感謝他們費時費力細讀,使得這本書更為完善。我也感謝我的好友阿鍾在編輯書籍上給我許多專業的意見,這本書能完成,都仰賴於他們的幫忙。


       我也更感謝諸位師長特別從修行的經驗上對學習《攝類學》與《量論》賜予了精要的開示,這些諄諄教誨,句句都提醒我們學習的扼要

 
 
       在使用本書前,如果你對辯經毫無概念,我會先建議您先閱讀《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辯經練習手冊》這兩本書,先打下基礎,本書的辯經練習都是以稍有辯經概念的前提而設計的,先學習這兩本書會對您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書設計的進階題目,不少是三大寺許多經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時刻意引發的疑惑,也有許多是辯經場上常見的實務問題。除了自己練習之外,如果你有志同道合的法友或善知識願意透過論式陪你練習,效果一定會提升,有越多的人參與討論,就會有不同的意見出現,您能看到的思考面就會越廣,自己最好也能夠培養設計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效果總是最好的。

        另外,除了課文有藏中對照,文中所有的辯經練習也都會附上藏文對照,如果你真的很有心想要學習,我會建議你直接學藏文,甚至親自到三大寺的任何一個札倉學習,直接下場辯經會是最快的進步方式。原文的學習看起來似乎是要多花一些功夫,但語言這工具會為你開展無數個學習的途徑,在往後的學習上只會事半功倍。

        設計本書的主要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夠有更多人開始重視、更深入《量論》與《攝類學》的學習,進而結合理路思考於修行中。祈願在不久的將來,量理之學能逐漸在漢地發揚廣大。





[1] 9}$=-84n,-/v:-0v-U}#-A1=-.-W-13~k
[2] G,-8'm#=-1{+-+0$-8`o=k
[3] G,-*v0-0%,-*},-;1k
[4] 1",-7v:-+\},-1&}#-3|-:m$-k
[5] 0%,-84n,-0%,-+:k
[6] #,=-:m1-+$-.}k
 

星期一, 11月 25, 2013

學攝類學的幾個重點



◆文/洛桑蔣千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願意花時間學習攝類學》,大多都是想要透過理路更全面了解佛教經典內涵的人,下面幾點是想要深入學習的人必須逐一克服的關卡, 本書《理路幻鑰•小理路》也會提供一些訓練的方式幫助你突破這些關卡,以下這些學習方法,都是三大寺進辯經場學習的僧人,應該要懂的學習技巧。


一、快速地讀懂課文,了解自他宗的互動
課文當中,其實已經隱藏了許多自他宗的承許,如果這當中自他宗在字面上已經做了哪些承許都沒讀懂,你很難繼續深入找問題。另外,這裡強調「速」讀懂的原因在於若你要比較出前後的矛盾,你閱讀理解的速度就一定要快,不能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你才有辦法把問題比對出來,提出來辯論,因此,閱讀理路的能力及理解速度對你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本書中的「課文理解」單元,對課文的理解上提出了一些問答,輔助初學者讀懂自他宗交手的過程,讀者必須訓練自己理解課文的速度,閱讀時的思考能力才會提升。
另外,在課文理解中,特別提到「三輪」的原理,如果你能先熟悉「三輪」的道理,對於理解「應成論式」將會有極大的幫助,也比較能全面的觀察出自他宗應對的前因後果。


二、討論時,除了論式,還是論式
       一般剛入辯經場的學僧,由於對提問的方式不熟悉,很容易馬上就將互動方式變成一般白話的互動,在沒有「有法」、「所立法」、「因相」的狀況下,整個理路討論就亂了章法,找不出問題的關鍵點,這是初學者容易犯的毛病。因此,在討論問題時,非不得已,一定要將你的問題以論式呈現,這會推動你把問題想清楚,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如果你討論的方式都是一般的白話,就不容易瞄準問題關鍵,深入釐清的效果就相對的變差,你的理路思考也難以成形。如果你對基本論式都還不清楚的話,建議您先閱讀《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辯經練習手冊》打點基礎。


三、不要忽略簡單的問答
     一般簡單的題目,如:「理應若是顏色,被是白周遍」,或「理應顏色與白是同義」,這種題目很好回答,但是,如果要初學者馬上一連串的用論式提問,可能就要花腦筋稍微思考一下,這種基本的問題不單單是要訓練你理解基本的義理,最主要是要訓練你的理路思考,怎麼樣透過論式來分析問題,如果你明白這目的,就要盡量在這種初級問題上學會「怎麼馬上問」,否則,如果面對簡單的錯誤都無法馬上提問,要怎麼期望自己遇到稍微複雜的問題時還能及時反應?本書在每一小節都有設計一些初級練習,輔助學習者學著怎麼去問問題,也有提供參考的提問方式,學習者也可以自己設計一些題目與對手互動,多練習這些基礎題目,對初學者絕對有好無壞。



四、找疑惑,用論式來反覆熟悉你的疑惑
        有一位來甘丹寺學習的在家眾,他問了我一個有趣的問題:「佛菩薩、祖師不都在書中把佛法都講的一清二楚了嗎?那還有什麼好辯的?你們在辯經場上到底是在辯什麼?」
  
       其實學習辯經,就是要求自己能夠對法義深入的理解,佛菩薩在經典中把所有的重點都講完了,但這當中對於不同所化機所說的種種的了義不了義,不同宗義的說法,甚至是一些基本的理路,稍微追究,就會產生種種的疑惑,學習佛法不能只單純的喊口號,任何人遲早都會遇到所學的佛法是否真能說服自己的關卡,除了自己親自用心去分析、找出正確的思維方式之外,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去突破。只要有疑惑,辯經場就有它存在的價值,辯經場上精彩的地方就是這些疑惑上的追問與釋疑。
    
  
       學習辯經,最有價值的就是找到「疑惑」,可以說是學習經論過程中最珍貴的寶物之一。從某個角度來看,疑惑甚至比答案還重要,因為好的答案必需要有好的疑惑來彰顯。上辯經場辯經,偶爾可能會沒學到什麼新的內容,但如果能找到一、兩個「好疑惑」,就算沒有馬上找到答案,整場辯經就值回票價,因為這一、兩個疑惑會啟發你去探索法與法之間更細微的差別及背後的理由,你在辯經場上,除了複習你已經懂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找出疑惑。疑惑是產生智慧的關鍵,它能推動你深入的理解問題,了解不易發現的事實。就像當我們深深開始疑惑我們是否是「諦實成立」的時候,輪迴的根基就開始動搖一般,它能推動你去強力的思擇、進而了解實相。相反的,如果有一堆問題,擋在你面前讓你看不到事實,但你卻嗅不出來,這也許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本書在每一小節當中,都會附上一些辯經場上常見而稍有難度的進階練習,當中藏著一些疑點,在學習這些問題上,還是老話一句,盡量用論式來辯,多在問題上思考,而不要只是想找標準答案。當你思維過很多次之後,問題意識會變得很高,屆時,如果你能找到答案,這個答案才是屬於你的,因為你已經非常清楚問題的矛盾點,並能夠在不看書的狀況下,隨時用論式把疑惑呈現出來,此時若你找到了答案,對你來說才更有意義。
     
       
        另外,在學習攝類學這門科目時,討論時都是以經部宗的見解為前提,在學習時最好都先用經部宗的見解來討論,先把經部宗的基礎打好,在對於經部宗的基本見解有些基礎後,學習其他宗義的見解會容易一些,因為宗義之間其實也有許多共同的見解,經部宗的見解是所有宗義之中很好的基礎架構。初學者在學習時或許可以稍微提一下其他宗義的見解,但在思辨時一定要以經部宗的思想為主,特別是理路上的辯論,一下牽扯太多不同的宗義,經部宗的見解可能會學不好,也會錯過攝類學的學習重點,學習效果反而會降低。

更多《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內文

學習理路的幾個階段

◆文/洛桑蔣千
(選自《理路幻鑰•小理路•白紅顏色等的建立》一書)




1.辯經基礎語言理解期:這個時期,大部分時間都還在摸索辯經基礎語言的意思,對於「承許」、「何以故」、「因相不成」、「不周遍」、「三句」、「四句」等說法,多數花在理解這些用語的意思上,當對手使用這些基本用語時,自已能稍微理解對方承許了甚麼,但是思考的速度很慢,自己扮演提問者的角色時也還無法馬上做較複雜的應對,這個時期是基礎語言理解期,大部分都是在觀察別人怎麼問怎麼答。多聽,一直主動訓練自己的思考,甚至自己嘗試著去問問題,開口回答,都能加速跨越這個時期。

2.基礎語言初開口期:當您能理解這些基礎用語,能抓到對方的承許後,就會開始嘗試去辯些基本的「三句」、「四句」的問題,由於初期上辯經場時對於辯經語言都很生疏,提問的速度慢、問錯問題、用錯論式都很常見,這個階段是基礎語言初開口期。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辨認鍵盤位置,初期一定會打錯,觀察鍵盤位置後再修正的道理一樣,不斷的練習提問,不要過度想太多複雜的問題,先把目標放在能做基本的問答互動。多練習基本的題目,甚至可以刻意找一些簡單問題,例如對方說「顏色與色」是四句,自己就要能馬上能提出正確的應成來破除。這個階段重點不在於過多的理解,而是要對第一階段的理解轉化成自己能實際與對手互動的工具。加強自己對錯誤承許提出問題的反應速度,直到自己能對簡單的錯誤毫不猶豫的破除,有對手跟你互練是最好的,因為對手的速度能夠讓我們的專注力更集中,對方快答你也能快攻,提問的速度會被訓練起來,對於提升現場經驗與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3.細讀課文與辯經綜合技巧運用期:當你能夠快速的辯論「三句」、「四句」的題目時,通常都會開始找一些較為困難的題目或陷阱題,這段期間,學習者開始重視課文中的理路細節,他要懂得怎麼把課文中一些疑點找出來,並且全改成「論式」來互動。這個階段,除了「三句」、「四句」的討論,其他如討論「範圍」的技巧、對方有了一大串的承許,你要怎麼追溯到「根本立宗」,都是這個階段開始逐漸熟悉的。

此階段學習的範圍將全面展開。學習者也會開始著重於辯一些稍微難一點的題目,由於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設計題目,模仿老師或有經驗的人的提問方式是很好的開始。這階段的學習時間較長,是因為攝類學裡不同的章節,都會有不同的理路概念,不能只是稍微理解過去,而必須花時間一一思考、辯論甚是再三複習,以達到熟練的效果,所以每天可能只會走一點點進度,在這些小單元上做細部的探討。這個時期除了學習攝類學的理路概念,追溯到「根本立宗」,對於一個問題可以運用不同的論式來破除,「因相」與「所立法」翻來覆去的討論,都要試著能馬上反應。細讀課文當中的理路,並重整書中的理路,簡短地變成你能運用的論式,以及怎麼在辯論中引用祖師的話,都是這個階段的重點。學習者必須一邊學習這些概念,一邊又能綜合運用這些技巧來討論,由於這個階段時間較長,學習者不要一開始就過度給自己壓力,這些技巧會一一上手,只要一天內能好好的做好並熟練一兩個你生疏的技巧,其實就是很大的進步,在長期的訓練過程中,許多技巧一定會重複練習到,只要按部就班去做,養成學習的習慣,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此階段是培養理路的重要階段,因為如果能花時間好好討論攝類學中每個單元的基礎概念,攝類學的理路就不會學得太差。另外還有一個關鍵是要不斷去突破新的理路概念。許多新的概念,雖然一開始會有難度,有時候必須透過模仿,自己突破,再模仿,再突破,有時候遇到乍聽之下不能理解的概念,腦袋也會打結,暫時沒法想通,你的辯經對手也會給你許許多多事前預想不到的狀況,但是經過努力後,很多死結會一個一個被打開。每個突破過的理路思惟,在重複練習後,都會變成我們自然思考的一部分,自己也會逐漸懂得怎麼去設計辯經題目,當學習者能夠自然地綜合基本理路來剖析問題時,就等於有了把奇幻的鑰匙,可以拿來開啟深入學習大論的大門。


4.鑽研大論期:這個階段的人,由於基礎理路已經上手,在辯經時已經不需特別在意這些基本技巧。就好像懂得騎腳踏車的人不需特別思考就能平衡車身、踩踏板與運用煞車一般,只需要注意路況,內心專注力能更集中在大論中更深的理路與難題上。在這個階段學習者除了探索難題,也會花更多時間思考好的「因相」來詮釋難題。此外,廣泛的閱讀也是這階段的重點之一,因為不同的祖師也許對同一個議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祖師的精闢見解往往都能開拓學習者的視野,當我們在考慮問題時,思考的方式會更細膩。


以上四個階段,不見得是絕對的,有些人可能在階段二就配合階段三的許多方式一起練習,都是很正常的。當然還會有其他的影響因素,譬如如果你是用藏文學習,你藏語的聽講與理解的能力都會影響你學習的速度。


 以上階段一、階段二的詳細內容,在《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辯經練習手冊》中都有細部的介紹與練習。


對於初學理路者來說,基礎的訓練會牙牙學語之感,沒有耐心的人可能就會感覺枯燥,不願意多練習論式,特別是扮演提問者的角色。少了練習,其實很難會有實質的進步。因為這些訓練都是要親自去做、去強力的串習,才有辦法成為你的一部分。有些人在學習的過程也會出現一些內心障礙與藉口,例如他只是學到第二階段,就覺得這些東西我「懂了」就好,幹嘛還要辯,這都是自欺欺人的作法,有用心練習與沒練習的人的理解深度、熟悉度、思考速度都會有極大的差異。沒有練習的人,看不到深入辯經後一個議題的變化與各種面向的可能性,這些邏輯的串聯無法在心中慢慢變成一張平面的圖,都還是一個一個分散的點,都是零碎的知識,也由於不熟練的關係,也很難隨時拿出隨時思考運用,甚至到後來有可能忘得一乾二淨。當遇到這些內心障礙時,多思考理路上手的好處,沒學好的過患,千萬不要放棄,也要懂得適時的放鬆,再繼續練習。踏實的做好辯經練習,也許對於自己每天的進步感覺不明顯,但是時間一久,這累積下來的努力會突然讓體會到現在的你的理路思考,與幾個月前,或一兩年前有不小的差異,每個階段都會有小小豐盛的成果,再回首艱辛的來時路時絕對會深感慶幸。 


星期六, 7月 06, 2013

忍辱的修鍊

 
從前,有個人在廟前坐著
路人經過問他:您在做啥?
他回:我在修忍辱。
路人回他:你去吃屎吧你。
他馬上氣呼呼地回應:你才去吃屎勒。
 
 
在沒有怨敵的狀況下,我們似乎可以保持內心平靜,從表面上來看,忍辱似乎都修得很好。事實上,真正要修忍辱,必須要透過敵人這個對象才有辦法真正的修煉,試出功夫。因此,我們才說敵人是最寶貴的善知識。
 
-達賴喇嘛尊者

星期三, 5月 22, 2013

自他交換 self-other exchange


With a selfish attitude, oneself is important, and others are not so important.

According to Shantideva's advice, a technique to help in turning this attitude around is to imagine- in front of yourself as an unbiased observer- your own se⋯⋯lfish self on one side and a limited number of other beings on the other side- ten, fifty, or a hundred. On one side is your proud, selfish self, and on the other side is a group of poor, needy people. You are, in effect, in the middle- as an unbiased, third person.

Now, judge. Is this one, single, selfish person more important? Or is the group of people more important? Think. Will you join this side or that side? Naturally, if you are a real human being, your heart will go with the group because the number is greater and they are more needy. The other one is just a single person, proud and stupid. Your feeling naturally goes with the group. By thinking in this way, selfishness gradually decreases,and respect of others grows. This is the way to practice.
-Dalai Lama

有著自私的態度,自然就覺得自己比較重要,他人就顯的次要


依據寂天菩薩的開示,有個修行技巧能轉化這樣的心態,讓自己當個不偏心的觀察者,想像自己的前方,一邊是自私的我,另一邊是十個、五十個,或者一百個其他眾生。這一邊的我是驕傲的、自私的我,而另外一邊是ㄧ群貧窮可憐、需要幫助的眾生。在這當中,你仍以第三者的角度,扮演著不偏心的觀察者。

現在,去評斷一下,
一邊只有「一個」自私的我比較重要?
還是那群「多數」的人比較重要?

如果你真的還有人性,自然地,你的心會倒向多數人那邊,因為他們數量較多,也更需要幫助。另外一邊不過只是「一個」驕傲又自私的傢伙罷了。你自然地會認為多數那邊的人較重要。藉著這樣的觀想,自私的想法自然就會減弱,利他的心態會增強,這就是修行的方式。
~達賴喇嘛